如今,网传“厦门大学研究生免试入学”一事被“打假”,再次说明:考研没有捷径可走。
最近,网上传出厦门大学研究生招生“免试入学”等信息,引起舆论场上的关注。5月11日,厦门大学招生与考试办公室发布关于研究生招生的声明称,该校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招生工作,并请考生切勿轻信所谓“免联考项目”“免试入学、保障毕业”等虚假宣传。
不久之前,澎湃新闻也报道过一起“考研诈骗案”,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据了解,2023年9月起,有犯罪团伙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发布国内重点大学研究生免试渠道入学的信息,吸引他人添加微信进行咨询。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看起来并不“高明”,却让不少人上当:在和被害人聊天的过程中,涉案机构的业务员以许诺免试渠道入学、毕业拿学信网认证的双证为诱饵,让被害人缴纳高额的报名费、“打点费”。据统计,全国各地被骗的有150余人,涉案金额近800万元。
如今,网传“厦门大学研究生免试入学”一事被“打假”,再次说明:考研没有捷径可走。想走旁门左道,最终只会掉进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
如今,考研竞争愈发激烈。面对这一现实,一些考生或许存在畏难情绪,尤其是在面对不法分子天花乱坠的宣传广告时,有可能一时冲动,失去了理智。但稍微理性思考一下,就会明白:像研究生考试这类国家层面的招考活动,是非常严肃和认真的,绝不可能有什么“轻松免试”的歪门邪道。因此,要想不被骗,考生自己首先得摆正心态、踏实应考,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从中介机构的角度来说,必须合法合规地提供培训服务。一旦存在“只要交钱就能免试读研”“交钱就能保过”之类的宣传,就很有可能触犯法律的底线。上述案件中的涉案人,最终被法院判定为诈骗罪,就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而且犯罪数额特别巨大。中介机构为了谋利而罔顾法律,必遭反噬。
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必须压实责任,做到监管到位。为此,首先要提高考研咨询、培训等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完善进入机制,尤其是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合规的资质。对于那些资质不完整或存在虚假宣传的机构,应当及时作出惩戒或清理,进而净化行业环境。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做好协同治理。不论是教育部门、市场监管机构,还是公安部门,都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统筹资源、联动管理,避免出现监管的空白地带。
而对于网上出现的涉及某些高校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谣言,监管部门更应该及时清理,并顺藤摸瓜,找到发布谣言的不法分子,将其绳之以法。涉事高校的官方回应,也不妨早一点、快一点,进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要让所有考生都清醒地看到:网上出现的类似“考研免试入学”等消息,皆为谣言、骗局。
说到底,防范研究生招考诈骗,既需要考生端正心态,也需要中介机构遵规守法、监管部门落实责任,这也是维护考研公平与公正的必然要求。
撰文/黄帅
编辑/任冠青
上一篇:山东冬小麦在宁夏“挺直腰杆”
下一篇:15日起福州软件园新增通勤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