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体育报
在赣鄱大地的城乡角落,15分钟健身圈让居民们出门就能找到锻炼的地方,健身路径也铺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智能化的体质监测设备让健身更加科学,群众自发组织的“村BA”让运动成为了乡村生活的一部分。这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答卷背后,是江西省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定践行,更是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精准回应。
政策破局 大水漫灌改精准滴灌
“过去健身设施分布不均,城里人抢球场,农村人望场地。”江西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负责人坦言。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西省出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总体方案》,首次将“普惠性、均衡性、可及性”确立为改革核心目标,并配套出台了《江西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标准(试行)》,以11项一级指标、60项二级指标构建起量化考核体系。
在指导标准中,“指挥棒”指向民生痛点,“群众满意度”被列为单独考核项,要求各地市每年开展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对广场舞场地需求迫切,而年轻人更关注夜间篮球场照明问题,据此矛盾迎刃而解。
创新模式 打造“集中供给”试点
江西正在尝试一种新模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集中供给”。该模式整合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资源,打造“五有阵地”,有场地服务、健身组织、赛事活动、健身指导、传播推广。简单来说,就是把各种健身服务都集中在一起,无论是想跑步、打球,还是想参加健身课程,让大家在一个地方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健身服务。
目前,江西正在全省开展试点,供需精准匹配,让全民健身服务从“分散式”向“一体化”跃升。江西省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个试点工作,找到一种适合的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如果这个模式效果好,以后还会在更多地方推广,让更多人受益。
空间转换 让健身场地触手可及
“以前想健身,得走很远的路,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健身广场,设施齐全,环境又好,每天来锻炼锻炼身体,感觉特别舒服。”家住南昌市红谷滩区的居民王大爷,对家门口新建的健身广场赞不绝口。
王大爷的幸福感,源自江西省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翻开《江西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总体方案》,“到2029年,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3.5%以上”的目标赫然在目。为了让群众健身更便捷,江西省优化资源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等空间,打造“口袋健身公园”100个以上,推动全省219个公共体育场馆全面“低免开放”。
赛事赋能 从竞技舞台到生活秀场
“我们打造的‘一县一品’赛事体系,让每个地方都有拿得出手的品牌赛事。”江西省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介绍,江西省不断优化赛事体系,构建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龙头,社区运动会、乡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为基础,马拉松、自行车、登山、徒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支撑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如今,“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亮点”已经成为了江西省全民健身的新常态。
同时,推出了“运动赣鄱·活力江西”赛事活动总品牌,结合江西绿色、古色、红色资源,创新举办“探秘江西”“红动江西”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各地结合实际培育农耕健身、村跑等特色品牌赛事。
全年赛事活动不断档,参与人数屡创新高,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的需求。无论是热爱竞技的年轻人,还是喜欢休闲锻炼的老年人,都能在江西省的赛事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组织健全 社体指导员扎根基层
在九江市浔阳区人民路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李阿姨正在为社区居民讲解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要领。“李阿姨教得特别好,动作规范,讲解细致,我们跟着她学得也快。”社区居民张女士说。像李阿姨这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有很多,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扎根在基层,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
为了让群众健身更科学、更规范,江西省积极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吸引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健身爱好者等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同时,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服务标准,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目前,江西省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5人,他们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成为了全民健身的“领头雁”。
江西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如江西省体育局局长李小平所言:“全民健身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我们既要建好‘舞台’,更要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