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暖阳为葡萄藤的新芽镀上金边,藤蔓掩映着小池塘,一尾尾小龙虾正舒展着螯钳,在粼粼波光中划出灵动的轨迹。5月6日,在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的葡萄园内,6万尾活力四射的虾苗被轻轻倾入水中,标志着该市首个“葡萄小龙虾共生”生态农业项目正式落地。这片曾以单一葡萄种植为主的土地,正以“地上结金果、水下藏赤甲”的创新实践,奏响乡村振兴的生态交响曲。
投放小龙虾苗。(资料图)缘起:土地“休眠期”催生跨界智慧
“葡萄藤冬季休眠时,土地利用率不足三成;小龙虾养殖需清塘休整,两者若能‘错时上岗’,效益岂不翻倍?”中河源社区党委书记张雪峰轻抚着葡萄新枝,指尖划过规划图上交错的藤蔓与虾池。作为海勃湾区葡萄种植核心区,社区1200亩葡萄园虽享誉一方,但产业结构单一、土地效益触顶的困境日益凸显。
2023年,社区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土壤pH值、水温、溶氧量等23项指标展开“生态体检”,意外发现葡萄藤根系与小龙虾栖息环境的“黄金契合点”:葡萄藤蔓在盛夏为虾池撑起天然凉棚,降低水温波动;小龙虾掘穴活动疏松土壤,促进葡萄根系呼吸;虾粪转化为有机肥,减少30%化肥用量;葡萄落叶经发酵后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形成“零废弃”生态闭环。
“土地从不辜负智慧,关键看我们如何唤醒它的‘立体生产力’。”张雪峰望着虾池中欢腾的虾苗,目光灼灼。
长势喜人的小龙虾。(资料图)破局:科技为笔勾勒共生蓝图
要让“虾兵蟹将”与“金果银藤”和谐共生,绝非简单“混搭”。中河源社区携手内蒙古亚联润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科技为笔,在3亩试验田上绘就生态农业新图景。
智慧池塘里,水质监测浮标实时传输pH值、溶氧量数据至云端,专家团队远程诊断;生物滤床上,狐尾藻、水葫芦摇曳生姿,净化尾水实现“零排放”;葡萄架采用“H”型高架栽培,行距拓宽至4米,既保障小龙虾活动空间,又提升通风透光率;行间黑麦草夏秋割草喂虾,冬春翻耕培肥,形成“草—虾—葡萄”物质循环链。
“虾苗入池前,我们用EM菌液浸泡消毒,相当于给它们穿上‘生态防护服’。”技术员李明托起一篓虾苗,青红相间的外壳透着健康光泽。这批精心挑选的克氏原螯虾苗,将在葡萄藤的荫蔽下开启新旅程。
小龙虾养殖池。(资料图)蝶变:虾苗撬动大民生
虾苗投放现场,居民张秀兰正将一筐筐虾苗倾入池中:“以前冬天农闲,现在来虾池务工,一天能挣150元,还能学技术!”她算了一笔账:项目实施后,社区提供固定岗位10个,带动周边村民季节性务工30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
经济效益如涟漪般扩散:每亩葡萄增收2000元,小龙虾亩产达200斤,按市场价35元/斤计算,亩均增收7000元,综合效益提升2.3倍;“葡萄架下小龙虾”品牌应运而生,“钓虾摘果”套餐吸引周边游客,预计年接待超5000人次,衍生收益超30万元。
生态效益亦悄然绽放:化肥使用量减少40%,农药减少6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40%。白鹭掠过水面,蜻蜓点破涟漪,葡萄藤下重现“蛙鸣伴蝉唱”的田园诗画。
“等葡萄藤爬满架,游客既能体验‘钓虾摘果’的野趣,又能品尝现捞现烹的麻辣小龙虾。”张雪峰憧憬的“田园综合体”已现雏形:虾池东侧,薰衣草与向日葵正待花期,为即将到来的“葡萄龙虾节”铺陈浪漫底色;星空露营基地里,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小龙虾鳃部结构,自然课堂与农耕文化在此交融。
展望:生态画笔绘就共富长卷
“未来三年,我们将把共生模式扩展至50亩,打造‘春赏花、夏采果、秋品虾、冬观鸟’的四季旅游动线。”海勃湾区农牧水务局局长柳中描绘的蓝图中,3公里生态步道将串联起葡萄长廊、虾趣乐园与观鸟台,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在社区规划馆内,沙盘上的“葡萄龙虾小镇”正从图纸走向现实:葡萄藤下,垂钓长廊蜿蜒伸展;虾池畔,亲子厨房炊烟袅袅;星空营地里,露天电影与篝火晚会点亮乡村夜晚。“乡村振兴不是独奏,而是交响乐。”张雪峰轻抚葡萄新芽,身后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一群小学生正用画笔描绘心中的“虾趣田园”,画中葡萄垂珠、虾跃清波,恰是这片土地最生动的注脚。
当葡萄藤的绿意漫过虾池,当小龙虾的螯钳拨动春水,海勃湾区中河源社区用生态智慧给出乡村振兴的答案:土地从不吝啬馈赠,关键在于如何用科技之钥、共生之思,打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丰饶之门。这尾尾跳跃的小龙虾,正托起一个村庄的共富梦想,在黄河之畔,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田园诗篇。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飚
乌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毕晓敏
新闻编辑: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