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郭婷) “从1999年把‘干眼’概念引进国内到现在,干眼防治研究已经走过26年的发展历程。这26年来,中国的干眼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期,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会上,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刘祖国教授表示,随着人们对干眼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干眼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另一方面,目前干眼诊治还面临多重挑战,全行业还需要继续在干眼发病机制、新型药物、诊断手段、治疗方法等“硬科技”的研发上深入攻关,帮助患者能够达到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
图为刘祖国在第四届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会上作专题发言。干眼领域成绩瞩目 推动诊疗全面进步
“干眼是除屈光不正以外影响视觉与生活质量最常见的眼科慢性疾病。”刘祖国介绍,《中国干眼临床诊疗指南》显示,全球干眼的患病率为5%~50%,我国干眼的发病率约为21%~30%。由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干眼的发病率还在继续上升。
“近年来,我国在干眼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学术研究的水平走在国际前列,干眼治疗药物丰富多元。我们从无到有,不断创新,推动了干眼诊疗的全面进步。”刘祖国说。
据介绍,“干眼”概念于1999年引进中国。从第一个干眼研究中心、第一个干眼专科门诊,到第一项国际性干眼成果的诞生、第一个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推出等,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一路走来十分艰辛但也硕果累累,尤其是我国于2020年创新性地提出“个性化综合治疗”理念,强调根据不同患者的病因、发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发病机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全球干眼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20年我国新的干眼共识以及中国干眼临床诊治指南对干眼的治疗从理论到策略提出了系统性的方案。在治疗中,十分强调针对病因,根据类型、程度以及发病机制进行个性化治疗。首先,明确干眼的病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其次,确定干眼的类型、严重程度,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若根据上述原则进行治疗不足以改善症状,则建议根据发病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全方位进行治疗,如结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与全身)、中医以及支持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人工泪液、眼部促分泌剂、眼部抗炎药物、促眼表修复药物等7类。
“随着干眼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的相关研究日趋增多,越来越多的创新药械获批上市应用于临床,为实现干眼患者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提供了良好基础。”刘祖国说。
此外,他指出,目前对于干眼的认识和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但干眼的知晓率仍较低,还有很多干眼患者尚未得到诊治。
“干眼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经过系统管理和长期治疗。”他建议,当出现眼部不适症状时,应及早就医检查并采取干预措施,加强慢病管理,防止干眼加重。
干眼治疗对症用药 抗炎药物至关重要
“事实上,干眼是炎症相关的疾病,抗炎药物在干眼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祖国表示,干眼的抗炎药物包括激素、非甾体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三类,需根据炎症种类和程度进行选择。
刘祖国介绍,激素类药物虽然抗炎作用效果较好,但同时存在不少副作用,不能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激素药物主要针对非特异性炎症,用于干眼早期的轻度炎症,但抗炎效率相对较低。免疫抑制剂药物以环孢素为代表;环孢素可精准抑制 T淋巴细胞活化和炎性反应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促进泪液和黏蛋白分泌,可实现干眼炎症的控制,也是目前临床上干眼治疗的一线用药。
2020年6月,国产首款0.05%环孢素滴眼液(Ⅱ)获批上市,并于2021年12月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为保障干眼患者治疗需求和临床长期用药提供了便利。?
在会上,刘祖国分享了其团队开展的0.05%环孢素滴眼液(Ⅱ)Ⅳ期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据介绍,0.05%环孢素滴眼液(Ⅱ)Ⅳ期临床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非盲研究,覆盖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家研究中心,实际入组1999例干眼患者,随访周期达24周。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还进行了延展性研究,部分患者随访周期延展为48周。
“该研究是一个开放式的临床研究,更贴近临床的真实状态。”刘祖国说,“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估0.05%环孢素滴眼液(Ⅱ)治疗干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刘祖国教授透露,目前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0.05%环孢素滴眼液(Ⅱ)治疗2周即可改善干眼患者症状和体征,治疗24周可逆转54%干眼疾病严重程度,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药物相关眼部不良反应以轻微且可耐受的症状为主,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0.05%环孢素滴眼液(Ⅱ)还具有多维度修复功能,适用多种类型干眼,长期随访显示疗效稳定。
“这项研究为0.05%环孢素滴眼液(Ⅱ)在干眼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48周疗效数据及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潜力。”刘祖国说。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常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