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4月,想要了解德语文学近况的可以从2025年莱比锡书展奖中获得丰富信息;作家保罗·奥斯特代表作“纽约三部曲”的漫画版完整出版,漫画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保罗·奥斯特文字中的隐喻;讲述托妮·莫里森与弗兰·利波维兹之间友情故事的作品宛如作家和编辑交往的缩影;华裔儿童文学作家又在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文化故事?
《卫报》|漫画版“纽约三部曲”出版
由《玻璃城》《幽灵》和《锁闭的屋子》构成的后现代小说名作“纽约三部曲”源于一个拨错的电话——1980年左右,作家保罗·奥斯特接通了两次电话,电话里只有一句话:“请问是平克顿侦探事务所吗?”他告诉对方打错了,但说完就追悔莫及,感到自己错过了电话那端的故事。保罗·奥斯特以此为故事开端,创作了“纽约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玻璃城》。在《玻璃城》出版的九年后,保罗·卡拉西克和大卫·马祖凯利将其改编为漫画,然而直到今年四月,三部曲的后两部漫画版才最终创作完成并出版。《幽灵》和《锁闭的屋子》的漫画均在保罗·奥斯特的关注下完成,直到他于去年四月逝世。
三部曲的漫画均为黑白色调,线条简洁却极具创意。《玻璃城》中的侦探小说家奎因在漫画中的曼哈顿地图上是一个巨人的形象,而《锁闭的屋子》中的无名叙述者则以微缩模型的形象出现——他坐在一个行李箱里,箱内装有儿时好友范肖的档案。漫画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保罗·奥斯特文字中的隐喻——写作时的一滴墨水中仿佛蕴含一张扭曲的人脸,迷宫以人类大脑的样式呈现,思考的过程则被形容为挖洞。漫画版“纽约三部曲”还原了保罗·奥斯特故事中的城市设定,并且重新表达了小说的主题——偶然性和孤独。
《纽约时报》|华裔儿童文学作家的中国故事
华裔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林佩思(Grace Lin)即将推出新作《大门,女孩和龙》(The Gate,the Girl,and the Dragon)。此前,林佩思已经出版了二十五部作品,曾获儿童图书奖纽伯瑞奖和绘本奖凯迪克奖。林佩思的新作沿用了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比喻——跨越门槛。这道门槛可以是通向仙境的兔子洞、抵达纳尼亚世界的衣柜门,而在《大门,女孩和龙》的世界里,这道门槛是一座中国古代的旧城门。一头名叫金的公狮幼崽由于贪玩滞留在了现代,变成了一座石头雕像,只有穿过旧城门,金才能回到它熟悉的由草原、河流和山脉组成的王国。
林佩思的小说名字总是听起来像是谜语,比如《山与月相逢之处》(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和《当海水变成银色》(When the Sea Turned to Silver)。在新作中,林佩思仍旧使用她标志性的叙事结构:平行的故事情节快速推进,最终汇聚在一起。她常常将故事嵌套在故事之中,并反复运用来自中国文化的故事元素,在《大门,女孩和龙》的冒险之旅中,一个黑色长发的中国女孩和一条化身为虫的龙则是故事发展的关键角色。
阿歇特出版集团|托妮·莫里森和弗兰·利波维兹的友情
托妮·莫里森逝世后,作家、《纽约客》创始编辑弗兰·利波维兹曾说道,“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托妮是我见过最有趣的人之一,而我碰巧是一名趣味专家。”利波维兹与莫里森相熟四十年,利波维兹是白人,莫里森则是黑人且年长二十岁。她们总是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曾争辩莫里森的苹果派和利波维兹妈妈做的杏子馅饼哪个更美味。1993年,托妮·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利波维兹陪伴领奖。莫里森催促利波维兹一落地斯德哥尔摩就赶紧到她所在的酒店来,因为她需要利波维兹跟她一起商量领奖演说词,以及帮她决定戴哪副手套。
这些托妮·莫里森与弗兰·利波维兹之间的友情细节被收录在作家普里亚·武尔奇(Priya Vulchi)四月推出的新书《好朋友:那些改变我们及世界的联结》(Good Friends: Bonds That Change Us and the World)中。武尔奇尤其同意利波维兹的说法:友谊来临的时候就和陷入爱情的感觉一样,只不过友情往往更加长久。在书中,武尔奇还讨论了历史上其他著名的友谊,并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哲思中探寻了友谊的意义和维持友情的良方。武尔奇认为,友情不仅对参与其中的个体至关重要,对于人类整体也同样影响深远。
Lithub网站|萨莉·鲁尼推荐的小说集
威尔士作家托马斯·莫里斯(Thomas Morris)曾于2016年获得威尔士年度图书奖,并于2023年被《格兰塔》杂志评选为二十位英国最佳年轻小说家之一。在他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开放》(Open Up)的新书发布会上,作家萨莉·鲁尼详细分析并推介了这部入围狄兰·托马斯奖长名单的作品。莫里斯与鲁尼结识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莫里斯最初是鲁尼的编辑。鲁尼曾说过,“我所有有效的写作建议都来自莫里斯。”
在萨莉·鲁尼看来,好友托马斯·莫里斯的新作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会采用意识流、闪回等叙述方式来探索人物心理。鲁尼补充道,“现实主义”一词也许会使读者误解,以为小说的故事设定完全受到现实框架的限制,但事实上,莫里斯的《开放》摒弃了现实惯例。比如,其中一篇小说完全发生在水下,讲述了一个海马家庭的故事;另一篇小说的主人公则清晰地记得八岁时被外星人劫持的细节。
在《开放》的首篇故事《威尔士》(Wales)中,十岁的主人公加雷斯记得自己四岁时曾在商店和母亲走散,“在寻找DVD时,他发现了一条狭窄的蓝色走廊,于是他独自穿过。走廊的地面倾斜,周围的一切都极为安静,然后他意识到,自己进入了处于这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之间的秘密地带。等到他再出现在文具店里、站在母亲身边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鲁尼认为,莫里斯构建了这些非常规的故事,但他并非想要规避诸如“如何成为我们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生活”这类寻常的人类命题,而是在使用一种新的小说形式、新的语言去回答这些问题。鲁尼还谈道,莫里斯的这部作品并不抚慰人心,相反,我们能在每个故事中看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流动性,“它们流向本不该去的地方,试图瓦解那些曾经看似坚固的东西。”
歌德学院|莱比锡书展奖揭晓
近日,2025年莱比锡书展奖(Leipzig Book Fair Prize)揭晓。莱比锡书展奖设立于2005年,旨在表彰卓越的德语新作,颁奖典礼于每年的莱比锡书展首日举行。作家克里斯汀·比尔考(Kristine Bilkau)凭借小说《半岛》(Halbinsel)获得了虚构类奖项。在这部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作品中,女儿的父亲在年轻时去世,他虽然永远缺席,但又无时不在;故事中的母亲则尝试与离开几年后重返家乡的女儿恢复信任感。比尔考解释道,女儿这个角色一直以来期望的就是真诚。此外,俄罗斯裔作家伊琳娜·拉斯托古娃(Irina Rastorgueva)凭借《弹窗宣传》(Pop-up Propaganda)赢得非虚构奖。拉斯托古娃自2017年起定居柏林,该书创造性地评论了近年来社会生活语境中出现的新词;翻译家托马斯·维勒(Thomas Weiler)凭借《火村》(Feuerdörfer)一书获翻译类奖项,该书由白俄罗斯语翻译成德语,是一部由三百名二战纳粹德国罪行见证人参与的口述史。
原标题:《2025莱比锡书展奖揭晓,保罗·奥斯特作品漫画版推出|4月世界文学热点》
栏目主编:陆梅、李凌俊 文字编辑:郑周明
来源:作者:张熠如 李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