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全省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务。即日起,“北京西路瞭望”推出“挑大梁·市县展担当”笔谈专栏,约请各地党员领导干部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所在地区工作实际,谈体会、谋思路、亮实招,努力以更强担当、更优作风、更好形象共同落实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
来稿请投邮箱:bjxl666666@163.com,稿件篇幅不超过2500字,提供3至5张配图。
今日刊发镇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秋明的文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饱含着对江苏发展的关心关怀和殷切期望,为做好江苏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镇江高新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围绕“三区一高地”目标定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产教学研融合示范区、未来产业培育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坚定信心、精准发力,为江苏“经济大省挑大梁”作出高新区更大贡献。
一、向“高”而攀,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实体经济是高新区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我们将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和关键,加快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链式思维做强主导产业。瞄准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链关键领域和重要节点,加大引进、培育、扶持力度,全面构建群链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把船舶海工装备作为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一区一战略产业”,抢抓绿色新能源船舶发展新机遇,全力推进船舶动力板块出海口基地建设,加快形成“研发—设计—整船制造—配套”的全产业链。围绕储能装备南方出海口基地建设,聚焦抽水蓄能、大型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推动哈电储能、哈汽大型装备生产制造等省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不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迈进。
前瞻思维培育未来产业。抢抓国家“双碳”重大机遇,聚焦氢能关键装备、柔性钙钛矿等重点领域,积极布局“未来能源+新型储能”新赛道,推动锂电箔材、氢能储运装备、核级电动执行机构等产品在细分领域保持行业领先。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主动拥抱AI时代,抢抓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适度超前布局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建好未来产业先导区。
底线思维攻坚项目招引。坚持以项目为生命线,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1+N”项目招引体系,建强专业化招商队伍,聚焦重点地区“出击招商”、着眼产业链条“靶向招商”、瞄准优质企业“敲门招商”,进一步深挖投资信息、延伸招商触角、拓宽引资渠道,加快引进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确保全年新签约项目数、总投资额实现新突破。
二、迎“新”而进,汇聚创新引领新动能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我们将始终围绕企业发展创新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推动产业和科技紧密结合,把创新驱动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实施从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龙头型、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全覆盖的创新主体“倍增”计划,建立健全“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五级梯队培育机制,力争三年内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级。以“双高协同”试点建设为契机,持续放大在地研究院、科创载体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做大做强,支持中船动力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船舶海工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实质化运作,确保2025年在成果转化、平台支撑、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一批引领性、示范性的合作成果,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成、联动发展。
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一产业一基金”“一园区一基金”,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全链条,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探索“产业基金+资本招商”新模式,构建覆盖创投产业“募投管退”全流程的科技金融体系。同时,面向新赛道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领域,优化“活力标杆17条”“团山英才”等人才政策,开展高水平产业科创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办好镇江高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打响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品牌知名度,确保精准招引更多产业领军人才、拔尖科技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在高新区安家落户。
三、逐“优”而行,塑造改革发展新优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镇江高新区将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围绕全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产城融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谋划一批具有高新区特色的改革项目。
强化改革“通堵点”。一体推动招商体制机制、经济运行监测机制、科技创新机制、营商服务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落地,深化“大部制”改革,按照“区街合一”管理体制,建强区街合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着力打造“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新模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平台类企业优化债务结构、增强造血功能,提升经营类企业资本回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优化环境“破卡点”。聚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持续深化“136”项目推进工作法,即“1套项目服务审批大礼包、3线并联推进,6方协同联动”,积极推进“并联办+容缺办”,努力形成更多“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用”的典型案例。全面落实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领导挂钩服务重大项目、走访重点企业等机制,全面构建“问题收集—立项办事—评估问效—督查回访—监督反馈”闭环机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协调发展“显亮点”。紧抓宁镇扬“小三角”,更好融入长三角“大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312产业创新走廊、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的对接合作,有效承接高端要素溢出,积极推动“孵化在外、转化在内”的协同创新。强化功能平台建设,以团山睿谷创新综合体建成运营为契机,着力打造2.5产业园区、混合经济发展区、文化产业示范区。积极推进与丹徒区的共建共享区建设,形成合理布局、错位联动发展格局。
(作者系镇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秋明)
图片 | 镇江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编辑 | 徐徐
责编 |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