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马晓炜
有文友说:“好书如佳酿,需慢慢品、细细尝,方能品出阳光的芬芳与粮食的真味。”此言深得我心。
在我记忆中,读书的快慢似乎与年龄息息相关。小时候我生活在偏远农村,识字后不满足于课本,开始寻找课外书。那时村里书少,但也有《封神演义》《杨家将》《三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当时我读书只为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痴迷于刀光剑影的江湖,常为尽快知晓人物命运,匆匆翻至结尾,厚厚一本书,两日即读完。然而,除了记住几个关键人物和打斗场面,其余印象寥寥。那时的阅读如同囫囵吞枣,只求果腹,未能品味其中的甘甜。
我读初中那会儿,开始流行琼瑶的小说。班上只要有同学有她的书,大家争相借阅。我也借了《烟雨濛濛》,但借书者众多,我只能持有一晚。我迫不及待地回家,借着昏黄的油灯光,翻开略显破旧的书页,瞬间被文中人物依萍的悲苦命运吸引,彻夜未眠。次日清晨,父亲见我满脸油灰,得知我为读琼瑶小说熬夜,并未责骂,只是提醒:“这类书无甚营养,熬夜伤身,还影响学习。”我明白父亲不赞成我读这类书,但花季少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难以抵挡。此后,我偷偷阅读了琼瑶、三毛的不少作品,每每柔肠百转,泪流满面。那时的阅读,如同初尝爱情的甜蜜,虽不成熟,却充满了青春的悸动。
中学毕业后,我参军入伍。训练场上的疲惫与伤痛令我无暇阅读,床头书成了陪伴与安慰,薄薄一本书,数月都未能读完,亦谈不上深入理解。那时的阅读,如同在战火纷飞中寻找片刻宁静,虽不连贯,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时光荏苒,与书相伴的日子悄然流逝。面对海量图书,尤其是心仪之作,如今我不再如饥似渴,而是舍不得读完。正如韩寒所言:“好的文字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舍不得读完。”于我,是倾向于后者的。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我被“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陈廷敬所感动。作家娓娓道来,让我在“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的命运中辗转。厚厚一本书,我未急于读完,而是每晚睡前,抚摸着书页,慢慢阅读,一字一句地咀嚼。这本书,我花了半年多时间才读完,受益匪浅。此后,《活着》《人生最美是清欢》《瓦尔登湖》等,也是这般不紧不慢地读完的。
不经意间,我已黑发染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屏、听书盛行,我却偏爱执一卷书,尽享慢读的千般乐趣,感悟书中无限美好。慢读,使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沉淀,也学会了在字里行间寻找生活的真谛。慢读,是对文字的尊重,亦是对生活的热爱。愿我们都能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享受慢读的惬意。
上一篇:邂逅山风与海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