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启发性,深受不少学生的喜爱,也成为高考热门选考科目之一。不过,想在高考历史考试中斩获高分并非易事。如何科学备考?有哪些误区需要规避?海南考生又该关注哪些热点时事?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郑英梅近日接受本报“2025高考直通车”栏目邀请,为广大考生指点迷津。 记者 王小武
【高考前瞻】
今年或强化考查海南本土历史及热点时事
历史长河亦有源,万千试题归教材。郑英梅指出,高考历史试题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考生只有准确把握教材预期,才能在备考中找到方向。2025年高中历史教材在原有框架基础上,进行了多处关键修订与优化,包括提升表述严谨性、强化非西方文明内容、突破单一叙事视角、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等,并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现实热点,增强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使教材内容更加全面、多元,更符合历史事实。这些变化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全面历史认知,提升跨学科分析能力,强化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与育人功能。
对于2025年海南高考历史科目,郑英梅预计其难度与去年相当,但试题或更灵活、更科学、更具区分度,比如可能设置有挑战性的小问来区分考生能力。在内容上,可能强化海南本土历史的考查,如自由贸易港建设等,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题型方面将保持稳定,避免偏题怪题。”郑英梅说,海南高考历史卷由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构成。其中,单项选择题由单选题和最佳单项选择题构成,共15小题,每题3分,总计45分;非选择题由常规材料题和开放性材料题构成,共4个大题,总计55分,近3年开放性试题分值稳定在12分。
“海南考生需重点关注与海南发展、国家战略及历史脉络紧密相关的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理解其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郑英梅表示,2025年海南高考历史考试可能关联的时事热点与社会现象包括: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党史)、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7周年(聚焦海南改革成就)、海南自贸港建设(制度创新与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球气候治理(生态文明现代化)、南海沉船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智慧海南”建设(数字化发展)及乡村振兴等。此外,长效高频考点“五史”“五育”可能仍是今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备考策略】
科学规划+劳逸结合,三大误区要避开
距离高考已不足一个月,现阶段历史备考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策略?“把握好复习节奏和心态是关键。”郑英梅建议,考生应遵循两大策略:
一是科学规划各科学习时间,拟定切实可行的日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包括巩固基础知识、适度做题等。
二是放松心态,做到劳逸结合。理性看待每次考试成绩,将高考前的考试当作历练,无论成败都应该保持平和、谦逊。
郑英梅表示,备考期间考生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四点:
1.回归教材,梳理知识网络(前15天)。首先,要浏览教材目录,标注不熟悉的章节和高频考点;其次,要诵读教材前言部分,阅读正文内容过程中标注重要段落和句子,加深记忆;再次,要理清子目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2.精研真题,把握规律。定时定量做高考真题(建议上午做题,与高考历史考试时间一致),研习命题规律,领略命题意图,熟悉高考考查方向及特点。
3.攻克错题,补齐短板。定期(建议一周)复盘错题,按类型归类(如知识遗忘型、理解偏差型、审题不清型),精准定位薄弱点并强化训练,非选择题注意答题术语与答题角度。同时,主动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攻克高频错题与典型错误,确保知识无死角,提升得分率。
4.适度限时训练,锤炼应试心态(后15天)。冲刺阶段,学生需双管齐下,进行全真模拟与专项题型限时训练。全真模拟训练要严格按高考时间作答,培养整体答题节奏感;专项题型限时训练则要聚焦高频易错题型进行针对性强化突破。每次训练后应立即复盘,总结时间分配策略与解题技巧,优化答题顺序。通过持续压力测试,提升考场专注力与应变能力,确保正式考试时能稳定发挥。
“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在备考期间要注意避开三大误区。”郑英梅说,一是不能死记硬背,忽视知识理解。有些考生只会机械地记忆时间、地点、人物,导致知识孤立,无法灵活运用。二是避免盲目刷题,缺乏总结。有些考生“重数量轻质量”,只顾做题却不会复盘错题。三是不能轻视基础,忽视教材细节和知识整合,防止逻辑链条断裂、解题视角单一、答案漏洞百出。
【考试技巧】
精准审题最关键,主观题构建答题闭环
“有的考生备考期间下足了功夫,但真正到了考场上却心态失衡导致发挥失常。”郑英梅建议考生牢记以下三点,确保“临门一脚”稳定发挥。
1.以静制动,看淡难易。上考场后,学生需保持心态平稳,遇难题不慌乱,先深呼吸再做题;遇简单题目亦不可轻敌,避免“大意失荆州”。
2.精准审题,规范作答。审题需践行“三读法”:一读题干关键词,如2021年海南卷第5题“元代科举”暗藏“政治需求”核心词,需精准捕捉;二读材料分层,如2022年海南卷第2题,需从“官卒徒御”“传马传车”等细节中提炼“政令传递”层次;三读选项逻辑,如选择题需排除“绝对化表述”“偷换概念”等干扰项。答题要落实“四化”:结构化(要按“总分总”的模式分点论述)、术语化(避免口语化)、要点化(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数量,10分题需答出5个要点)、整洁化(字迹要工整、合理规划答题空间)。
3.掌控节奏,善始善终。时间管理在考场上至关重要。学生应合理规划答题时间,确保每道题都能得到充分的思考和作答,建议选择题控制在25分钟以内,材料题每题15分钟为宜。
对于历史主观题,郑英梅强调需构建“阅读-审题-作答-优化”的答题闭环,以材料为基础、逻辑为纲要、术语为核心,实现精准得分和高分突破。首先要克服对材料题的畏难心理,乐享阅读,面对长文本可先抓首尾段核心观点,再拆解中间段落。其次,审题要构建“关键词-限定条件-答题维度”三位一体分析框架,精准把握答题方向,注意时间范围和分析维度。作答时要超越机械抄材料,强化信息提炼,牢记“宁多勿缺”,运用历史术语答题。
【划重点】
这些知识板块易丢分
结合此前已进行的几轮模拟考试情况,郑英梅还梳理出考生容易丢分的知识板块:
1.古代史选择题:基本史实记忆模糊、历史常识缺失、材料解读偏差(文言文理解障碍、题干主旨分辨不清)。
2.世界现代史(二战后国际关系):对二战后格局演变理解浅层、因果关系混淆,导致对国际关系变化分析片面。
3.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轴记忆断裂(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期混淆)、事件关联度低(如孤立记忆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专题整合能力弱(如新中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等专题未系统梳理)。
4.开放性试题:审题不清(观点提炼偏离主题,未能抓住材料核心词)、史实调用能力不足(史论结合意识淡薄)、论证逻辑混乱(答题结构松散,仅罗列史实,未形成观点-史实-结论闭环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