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公募行业迎来历史性变革
◎记者 赵明超
走过27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历史性变革。
5月7日,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共提出25条具体改革措施,着力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行业机构以投资者为本,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方案》的内容来看,包括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功能发挥、加快建设一流投资机构、守牢风险底线、强化监管执法等六个部分。
从《方案》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和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两个方面。前者是要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后者要求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
具体来看,在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方面,要求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对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要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确定具体适用的管理费率水平。《方案》明确提出: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浮动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此外,《方案》还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实施严格监管,切实发挥其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的作用。
在改革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方面,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基金投资收益指标应当涵盖基金产品业绩和投资者盈亏情况,前者包括基金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对比等指标,后者包括基金利润率、盈利投资者占比等指标。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3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通过费率机制设计更好地捆绑基金相关各方利益,《方案》首次明确将投资者盈亏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业内诟病最多的就是“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将投资者盈亏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可以说是直击行业痼疾,目标导向明确,通过产品费率设计和考核机制等方法,寻求破解之道。
从购买基金亏损的投资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是在牛市中后期买入基金,当他们看到很多人买入基金明显获利时,纷纷追涨买入。不可否认的是,在牛市中后期的市场高涨期,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利用投资者的盲目乐观情绪,通过新发基金和排名营销等手段,不遗余力地推销基金,当市场转向之后,投资者往往会亏损严重。
此外,押注赛道的基金也很容易让投资者亏损。通过短期高收益排名营销,诱导追涨的投资者买入,部分基金“限购百万”,名为限购实为营销,最终都会让投资者亏损严重。事实上,拉长周期来看,绝大部分赛道型基金的整体回报都是亏钱的。
基金投资的利益链条上,有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销售机构和投资者。从过往情况来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基金销售机构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以销售基金为目的,千方百计地让投资者买入基金,毕竟只要投资者买入基金,他们就可以收获不菲的申购费、销售服务费以及尾随佣金分成。随着《方案》的落实,基金投资相关各方利益将更好地捆绑在一起,上述现象有望得到遏制,行业有望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