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推广
文 |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记者:姜斌 刘畅
编辑:陈思雨
近日,走进北大荒集团双鸭山农场蔬菜产业园区,曾经略显破旧的设施农业区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往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这里已成功转型,经过几次规模性的扩建现已形成了水、电、路、基础设施齐全的双鸭山地区最大的棚室蔬菜生产基地。
双鸭山农场蔬菜产业园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蔬菜产业园区一直面临着发展瓶颈。种植户陈文在这里种了二十多年蔬菜,他回忆说:“以前我们种的果蔬品种就那么几样,市场竞争力小,价格也上不去。而且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农场干活,更别说懂技术的大学生了,我们想学新技术都没人教。”蔬菜产业园区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和专业技术指导,园区的发展逐渐放缓。
自1998年,农场开始发展蔬菜产业,那时园区生产销售的果蔬品种较为单一,农业综合效益并不明显,逐渐出现了设施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较低、技术服务不足、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发展一度受限。
园区内景色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园区积极寻求突破。一方面,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的升级改造,引入先进的设施设备。从破旧的简易大棚到如今配备电动智能防风系统、智能灌溉设备的现代化温室,大棚的保温、透光性能大幅提升,为果蔬生长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另一方面,积极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的平台。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吸引了一批懂技术、有想法的大学生投身其中,为园区发展出谋划策。
在品种培育与引进上,园区也下足了功夫。如今,园区内不仅有传统的果蔬品种,还增添了许多特色新品种,引进了草莓柿子、油豆角、桃子、草莓等20余个果蔬品种,丰富了市场供应,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精细化种植管理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果蔬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显著提高。
夏季园区内景色
随着园区环境和种植条件的改善,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小李就是其中之一,他满怀热情地说:“现在园区的条件这么好,还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在这里发展农业,我充满信心。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蔬菜产业出一份力。”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为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推动着园区朝着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农场依托毗邻双鸭山市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优质食品原材料供应的大基地,明确了生产功能强大、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综合效益显著的发展思路。通过创建“农业+文化+旅游+营销”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向“大产业”升级,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今年,我们探索建设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网红打卡点2处、外购蔬菜卡通宝娃7个,通过‘二十九团’、‘扁石河’等果蔬品牌,打造葡萄、大樱桃、草莓、桃子、草莓柿子、香瓜、绿色蔬菜7个种植区,不断提高设施农业产出效益和经济收益。”蔬菜产业园区负责人王军强介绍说。
打造特色景点
据介绍,园区将持续开展亲子采摘、研学、野餐、露营、团建等休闲体验活动,打造“南得遇见、瓜目相看、葡天同庆”等5个文化专棚,设计墙体文化10余种,实施“菜园、果园、乐园”三园建设项目,建设300米长廊文化主题,综合效益显著。
如今,拥有占地面积2000亩、棚室近千栋的蔬菜产业园区,在人才、技术和设施等方面的驱动下,已经成为当地设施农场的示范基地。蔬菜产业园区正以设施农业为依托,在守护百姓“菜篮子”的同时,让更多种植户端稳“金饭碗”。
来源: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