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方在互联网
跟一个前辈交流,他很怀念三十年前的时光,他表示那时候普遍贫穷,大家都是出身寒门,所以非常想要改变命运,愿意吃苦受累。
他认为华为等公司就是吃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红利,在月薪二三百的年代,任正非敢于给员工开出翻倍的工资,而且涨薪很快,优秀员工一年能赚十多万,这就很有吸引力了。
从老板到员工都是苦出身,都想要发家致富,这样的公司自然干劲十足。
其实当时很多公司都是这样,比如某公司就是喜欢招那些家里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肉的年轻人,而且愿意付出溢价,就是说他在市场上大概月薪600,而公司就能给出一两千的薪水,这样做很值得,因为这个年轻人必然会珍惜这份工作,乐于奋斗。
但是,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是过去那种苦出身了,都享过福,都见过世面,想要靠上面的办法激励员工去奋斗,就非常困难了。
“胸怀大志、一贫如洗”的员工越来越少,任正非为啥对此不担心?
华为的奋斗文化,在华为早期,很多员工都是小镇做题家,通过努力学习上了大学,然后进入华为公司,同努力奋斗成家立业,取得了成功。
所谓胸怀大志,就是有很大的欲望和目标,不甘于平庸。而一贫如洗则意味着现实的困难,不管是养活自己还是为家人做贡献,都需要钱。这就是很大的矛盾。
有矛盾才有动力。同时具备着两点的人,一方面是自己知道艰苦奋斗,一方面又不是小富即安,不会因为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就自我膨胀,去追求享乐了。可以说,这样的人是华为创业阶段的骨干。
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华为的不断成功,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和00后新员工涌入职场,他们大多是出生于大城市,甚至是富裕家庭出身,不用担心基本的生存和养家糊口的问题。
那么,这些年轻员工会不会稀释掉华为的奋斗文化呢?应该说,任正非就没有担心过这点,为什么?
一流的高手看问题总是能看透本质,他们从不杞人忧天。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居安思危跟庸人自扰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看到了未来的风险,而后者不过是胡思乱想,他们习惯于把小事夸大,然后自己吓唬自己。
在职场和管理咨询领域,都有大量庸人的存在,他们就是喜欢纸上谈兵,擅长夸大其词,一无是处却自鸣得意。
想一想,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独生子女或富贵出身,他们就不要吃饭了?他们就没有精神追求了?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就会追求个人成长和成就感。
“80后、90后个性化的张扬,我也非常赞成”,华为公司在非洲一线奋斗的员工基本是80后、90后,他们都愿意在非洲干,这就有“蓬生蔴中,不扶自直”的道理。
在任总这样的企业家看来,不管80后还是90后、00后,都是有希望的一代。
长江后浪推前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企业组织总是要新陈代谢的,年轻人总是会比上一代人进步一些。
“一代不如一代”是庸人的见识。历史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一天比一天好的,潮流滚滚向前,不能以偏概全。
对华为这样的企业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能否制度化,真正融化在各级干部的血脉中,从而构建起一个奋进的、强壮的、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得新加入者不论其动机如何、文化背景如何、价值取向如何,都能融入这一文化氛围,不断壮大企业的奋斗者队伍。
另外,“金钱固然重要,但也要相信人内心深处有比金钱更高的目标与追求;尤其是当人们不再一贫如洗的时候,愿景、使命感、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激发人……”
问题在于企业是不是能够真的相信员工有精神追求,有事业抱负。如果你相信,那员工就会受激励受鼓舞。
欲壑难填。只靠物质激励的话效果有限,要想让员工保持最佳产出,还是要靠理想主义和使命感,所以说建立共同愿景就是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想一想,一贫如洗的员工越来越少,胸怀大志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事。
做企业带队伍,为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并存?
我跟一些老板交流的时候,他们有个共识就是所谓的好员工,他们最喜欢用的人都是有这样的特点:
1、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能力可以独当一面了;2、农村或小镇青年,有奋斗的习惯和精神;3、已婚已育有房贷车贷,这意味着软肋很多。
从悲观的一面看,这样的员工越来越少,而新员工大多是“娇生惯养”,动不动就想“整顿职场”,不好管理。
但如果从乐观的一面看,这也说明新一代的年轻人更独立更有创新意识,他们也更乐于为事业理想而奋斗,不容易因为物质利益而背叛自己的理想。
“我们认为企业的发展不能以利益来驱动,君子取之以道,小人趋之于利,以物质利益为基准,是建立不起强大的队伍的,也是不能长久的。农民革命、个体户、一些小公司的一些经营行为都是以利益为驱动,这都是不能长久的。”
我们看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例子,其中很多就是败给了自身的局限性。稍有成功之后,个人的欲望就开始膨胀,自上而下都不愿继续吃苦,大家失去追求,那队伍就会堕落。现实中很多小老板就是这样,他们不是缺做事的机会和能力,而是缺精神层面的追求。
所以还是要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两者齐头并进才能行稳致远。
上一篇:时政微纪录丨习主席的俄罗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