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来自凉山的男子柴万斌背着88岁老母亲旅游的画面,感动亿万网友。那条母亲曾用来背孙子孙女的花背带,作为爱的延续,如今由他背着母亲走过了成都的黄龙溪、西昌的邛海、眉山的水街和东坡岛等地。这份对柴万斌而言的“日常”,让众多人意识到:陪伴,才是对母亲最长情的告白。
无论是古代的“戏彩娱亲”“卧冰求鲤”等典故,还是现代母亲节精心准备的康乃馨、旅游团费、康养套装等“宠妈”礼物,都表达了对母亲深挚的爱。背母出游,如一股暖流,让传统孝道焕发出新的光芒。当妈妈不再年轻,让她做我们的“孩子”吧。
柴万斌背着妈妈旅游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无论你多大年纪,无论你走多远,在妈妈眼里,永远是个孩子。
母爱,是后备箱里满满当当的土特产。假期回家,母亲在厨房里忙忙碌碌,丰盛的菜肴达到了连爸爸都羡慕的程度;返程之时,大包小包又塞满车厢。土鸡蛋、植物油、家里种的蔬菜水果、养的鸡鸭……它们不一定是最值钱的,但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社交平台上,晒的全是幸福。
母爱,是下班后一碗热腾腾的面。“饿不饿,煮碗面给你吃?”港剧里的经典台词,放在当下,是情绪价值的精准输出。比任何人都善于察言观色的妈妈,会从你应答语气中的雀跃或者敷衍,窥得你的情绪晴雨表。每次回家,妈妈总会准备一些唠叨,这碎碎念有一种神奇魔法,治愈所有不开心。“再多吃点”,一句足抵万难。
母爱,是目送中隐忍的泪。小时候,我们追着妈妈的上班路,长大后,妈妈蹒跚在我们的远行途。年节之后,一骑绝尘去往他乡,我们总相信来日方长,只是不知下次是何年。回看家中监控,才看到妈妈不停地抹泪。妈妈并不指望子女衣锦还乡、风风光光,只盼望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我不靠自己还能靠谁啊,我有两个女儿要养。”电影《水饺皇后》里的臧姑娘,女儿成为支撑她走下去的勇气。妈妈,既可以闪耀为独立的个体,也可化作为孩子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
哪有什么“为母则刚”,她们只是静静崩溃又默默自愈。靠送外卖和短视频创业的“00后”宝妈,从“送外卖的妈妈”变成了“开饭店的妈妈”;7年送出7万单外卖的脑瘫女骑手,通过努力和坚持撑起自己的小家;拿着“戒尺”敦促唐氏综合征女儿学变脸的妈妈,让孩子在舞台上和掌声中找到自信;十年如一日陪伴孩子学音乐的妈妈,让高颜值孤独症男生活成自己的光……所有努力,只为所爱之人过得安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她们只是敢于挣脱束缚追寻自我价值。完成“母责”的自驾游阿姨苏敏,60岁依然在路上;“麦子阿姨”通过旅行探索世界,拓宽生活视野;“写诗农妇”韩仕梅登上联合国演讲台;“沂蒙二姐”吕玉霞把乡村生活写成诗,短视频粉丝数百万……“上桌”成为更好的自己,再老,也可以是儿女的榜样。
“年轻时,母亲精明能干,养育了三女一儿。”柴万斌说。当皱纹如藤蔓般爬满妈妈的额头,我们何曾注意过?
妈妈老去,其实只是一瞬间。老掉牙的往事,总是翻来覆去地讲;手机屏幕上的字,总是觉得小了;刚煮好的米饭,总是念叨“怎么有点硬”;进到电梯,总是茫然无措地不知该按哪个键……她再也不会追着你满院子跑了,因为她腿脚已不灵便。
妈妈老去,牵挂的仍是孩子。史铁生的母亲,在昏迷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摘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位90岁的老母亲,听闻50多岁的女儿和女婿吵架,决定步行前往女儿家探望,后被民警发现,疲惫不堪的她迷路后半夜累倒在桥边。母亲与子女的牵绊,出生前是脐带,出生后是扯不断的风筝线。
妈妈老去,正成为孩子的孩子。陆晓娅在《给妈妈当妈妈》一书中,用35篇陪伴手记,详细描述了母亲从初现认知症端倪到离世的这段生命历程;自由撰稿人鲁非在《当妈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十年陪护手记》中,记录了自己和家人十年陪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的全过程……我们开始试着当妈妈的妈妈或者爸爸,在相知相伴中,重新认知母爱和父爱。
老舍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不只母亲节,愿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妈妈都安好,让我们永远有机会保留一点孩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