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依托AI技术布置的沉浸式展厅。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工作人员用动作捕捉系统为博物馆数智人设计动作。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展中,用AI技术让古画里的人“活”起来。图为孩子们与屏幕上的古人互掷雪球。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古陶瓷基因库中,在AI加持下,指甲盖大小的陶瓷碎片也能拼接成型。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一角,游客陈女士戴上AR导览眼镜的瞬间,馆内地图便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在眼前展开。玉钺、玉璧等珍贵文物从展柜中“一跃而出”,就连刻符黑陶罐的纹路细节都清晰可见。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曾经于展柜玻璃后一言不发,此刻却能随着参观者的视线流转,在虚实交融间纤毫毕现。
这一幕,正是中国博物馆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迈出的创新一步。从沉浸式展览到数字人导览,从文物修复到预防性保护,AI技术正以势不可挡之姿悄然改写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路径,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也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迸发全新活力。
1.AI展陈:让参观体验更生动
AI,即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关键技术。
当博物馆遇见AI,技术落地生根,展陈的边界便无限延伸开来。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倾力打造“数字故宫”,在文物数字化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不仅已完成约92万件院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还构建起覆盖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三维全景模型。这些数据不但为文物保护建立可靠的“数字档案”,而且通过AI算法与VR技术深度融合,将六百年的宫阙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空间。其中,“全景故宫”VR项目备受观众喜爱。观众佩戴设备后,既能以鸟瞰视角纵览太和殿的巍峨气象,亦可“穿越”至目前故宫博物院尚未开放的乾隆花园。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从多个角度观测故宫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建造过程,以“飞天入地”的全新视角认知一个更为立体的紫禁城。这种虚实联动的设计,让观众在由技术构建的“平行时空”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设立在百年老厂房内的青岛啤酒博物馆,借助AI技术激活了工业遗产的魅力,吸引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体验。在哈酒鸭AI体验区,游客在沉浸式的游戏互动体验过程中,深入了解啤酒文化;夜幕降临时,3D Mapping技术将百年酒厂变为光影舞台,《金色奇妙夜》以虚实交织的演绎重现啤酒文化的百年传奇。自AI融入参观体验之后,游客的驻留时长显著提升,其中语音智能对话最受游客欢迎,大家纷纷反馈“AI语音对话反应超快,像在和真人聊天一样”“互动很有意思,科技感拉满”。
青岛啤酒博物馆信息技术部总监蓝天翼表示:“与AI结合是智慧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提升观众体验、优化管理效率并创造新的价值。”借助AI技术,博物馆不再是单向输出文化知识的展厅,而成了激发观众参与感和创造力的乐园。
2.AI讲解:让知识传播更有趣
“大家好,我是艾雯雯,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走进青铜器的世界。”在国家博物馆,这位扎着丸子头、身着印有“新青年”字样的白T恤、胸前挂着工作牌的虚拟少女,正在担当游客的“文化向导”。
作为国内首个博物馆数智人,“艾雯雯”的诞生集合了骨骼绑定、动作捕捉、布料毛发解算、语音合成等技术,一颦一笑皆灵动逼真。“艾”通“AI”,也通“爱”,“雯”通“文”,这一名字寓意以AI技术为基础,同时饱含文博从业者对文化及文博工作的热爱。拥有广博知识储备和完备自学能力的“艾雯雯”,不仅能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还能根据游客提问实时调取数据库,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数字人”加盟博物馆。首发于上海博物馆的“爱可声AI数字人导览系统”,目前已覆盖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福建、山西等省市超50家博物馆。
“输入展品编号就能秒查资料,这实在是太便利了!”正在上海博物馆参观的美术生小李连连称赞。依托文博专业大模型和全面的博物馆知识库,AI数字人导览系统可以提供差异化检索服务:偏好高效浏览的参观者可输入编号,秒速定位展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热衷深度探秘文化的观众,则可与AI展开有关文物的思辨性交流,在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形成深层认知。
不仅如此,该系统的数字人形象也突破了统一化模板,实现个性化场景适配,例如军事类场馆可以采用军人形象的导览数字人,使观众在获取知识之余还能拥有多样化的审美体验。同时,系统还自带“打卡”分享功能,不仅能生成由AI合成的打卡照片,而且能分享至社交媒体平台,契合大众“即时分享”的喜好。AI技术让“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导览成为可能,文物故事从此不再千篇一律。
3.AI修复:让文物保护更智能
文物在博物馆展出前,大多需要经历细致的修复过程。文物修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AI为文物修复插上翅膀。
在敦煌研究院,一幅破损的唐代写经曾让专家束手无策——虫蛀、霉斑与褪色让半数文字难以辨认。如今,AI古籍修复模型通过分析数万份敦煌遗书样本,能够实现自动补全缺失笔画,甚至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残损内容。历经风沙侵蚀与岁月剥落的莫高窟壁画,也能借助AI的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技术,在进行高精度扫描之后生成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模型。不仅能精准定位剥落区域,还能依据相邻图案的连续性,智能推测缺失部分的线条与色块,甚至还原出唐代矿物颜料的原始色调。AI的“鼎力相助”,不仅使修复周期迅速缩短,还抢救了更多濒危文物,实打实地为文物保护与传承做出了显著贡献。
三星堆遗址的跨坑文物拼接,则展现了AI修复文物的另一种可能。面对数千块青铜器碎片,研究人员先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再由AI算法匹配几何特征与受力数据,在虚拟空间中模拟拼接方案,验证可行性之后再着手修复。这种方式,不仅保证了文物修复的准确率,还大大提升了文物修复的速度,使更多的文物“起死回生”。曾散落于不同祭祀坑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正是借助这项技术重现完整形态,世人才得以目睹这一国宝级文物的历史韵味。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库内,科技之力也在为文物保护注入新活力。古陶瓷并非生物,何来“基因”一说?原来,每一件古陶瓷都有独特的“胎料配方”“成型工艺”“釉料技术”等核心信息,科研团队从完整古陶瓷中筛选代表性器物,制备“残片”“截面”“薄片”“粉末”四类实体样品,并借助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将标本信息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模型,从而构建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数字文化宝库。在此基础上,通过AI算法对基因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就能够快速关联古陶瓷的工艺特征与历史背景,甚至推演失传技术的复原路径。而那些碎成指甲盖大小的陶瓷片,在AI加持下,也可以重新拼接成型。在完全靠人工“拼图”的时代,这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文物修复不仅要“善后”,更要“防患于未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馆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种库和虫种库,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开发出我国首个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只需上传文物表面的照片或基因序列,系统就能在几秒内比对出霉菌或害虫种类,快速判断文物是否面临虫蛀或霉变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重点科研基地常务副主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主任刘华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物霉变和文物虫蛀被肉眼发现时,往往已经十分严重,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带来极大困难,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发在文物生物病害痕量或微量期就能对其进行感知和识别的技术,做到即时感知、‘见微知著’,以控制虫霉病害的快速蔓延。”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山西应县木塔的藻井结构复杂,木材形变监测难度极高。近日,联想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推出“智慧应县木塔2.0”技术方案。一只搭载智能3D视觉系统的六足机器狗,借助深度学习算法与仿生运动控制技术,以非接触方式对木塔进行毫米级精度扫描。它不仅能在复杂地形中自主移动,还能通过多模态传感系统实时感知环境,捕捉木材漆层脱落、榫卯位移等细微变化,为木塔的预防性保护提供精准量化依据。从抢救到预防,AI技术为文物保护从“亡羊补牢”顺利转向“未雨绸缪”添砖加瓦。
当文物的“灵性”与AI的“理性”相遇,博物馆的可能性被重新定义。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帮助文物活化突破瓶颈,更是为博物馆建起一条古今对话的桥梁。正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所言:“当博物馆遇到AI,将改变传统观展模式,使展示传播变成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使单向传播变成互动体验,使参观变成参与,使独享变成共享。文物有形,展示利用让它再世;远古已逝,遇上AI使它复活。”
未来,技术的边界仍将不断拓展。也许越来越多的历史场景将在算法的“想象力”中浮现,越来越多未解之谜将在大模型中被推演解开,但如何在虚实交融中守住文物的历史本真,如何在与AI共生的历程中寻找平衡,仍是中国博物馆乃至广大文博机构应持续思考的命题。
(本报记者 李 韵 本报通讯员 胡晨冉)
下一篇:宋代首饰:雅俗与时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