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沧州发布
日前,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金城泰尔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一瓶瓶高端生物制剂经过严格质检后打包装箱。“十年前落户沧州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如今我们不仅建好了工厂,还有多个拳头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前列。”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这多亏了沧州各级各有关部门给予的扶持。
记者昨天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我市印发《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落实举措》,从企业扩规提质到精准营造发展环境,让更多“沧州创造”生物产品走向世界。
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最高可获500万元支持
推动企业扩规提质。围绕促进生物制造产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支持企业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效。对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市级财政奖励100万元。
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生物制造领域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100万元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支持,对申报获得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生物制造企业,市级给予5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支持生物制造企业研发创新。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集中解决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对生物制造企业引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重大技术研发的,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市级科技计划给予支持。对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按获得国家支持经费的15%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企业自主研发或引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每项支持100万元至500万元。对吸纳技术合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按年度累计技术合同成交额1000万元及以上的给予最高20万元支持。
重点推动四个科创平台建设,探索推进生物医药“共享工厂”模式
支持生物资源创新应用。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登记其保存的农业种质资源。支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对通过国审、省审的农作物新品种给予资金后补助。深入推进种业科研人才与科研成果权益改革,鼓励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开展资源创新和技术服务。
强化优质品牌培育。深入开展生物制造领域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塑造品牌。根据上级工作部署,结合沧州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实际,适时承办生物制造博览会、发展论坛等活动,组织参加专业展会和大型经贸洽谈活动。
加强线上线下供需衔接。依托河北工业企业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与省内行业组织、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线上对接服务。建立线下供需对接机制,每年组织2次对接活动,促进生物制造成果转化,加快产品示范应用。
鼓励引导生物制造企业加入省产业联盟,加强“产学研用金”对接合作,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建设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化学药品研究开发公共实验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分析检测中心四个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建设、提升能级。持续推动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巩固和放大原料药制造优势,积极承接京津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探索推进生物医药“共享工厂”模式,不断完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产业链条。
保障关键要素,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支持关键要素保障。将生物制造企业纳入天然气、煤炭、电力、热力、运输等大用户要素保障范围。鼓励县级政府和产业园区对生物制造企业使用天然气、煤炭、电力、热力、水给予一定补贴。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提高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实现“土地等项目”。
支持企业融资上市。支持多层次人才供给。支持生物制造企业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对国内外人才及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转化科研成果的择优给予资金支持。对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的科技人员,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纳入省级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团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后取得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精准营造发展环境。针对生物制造业发展需求,提前研究产品入市标准,创新行业监管政策,试点食品领域审批制转备案制,支持生物制造产品进入市场。组织各级生态环境、行政审批部门做好生物能源等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工作,积极推荐生物制造企业纳入省级白名单。
来源:沧州日报
上一篇:痛悼!巨星陨落,终年90岁
下一篇:福清一都枇杷宴时隔六年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