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在浙江德清举行。在中外品牌高端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品牌引领消费 消费成就未来”主题,结合企业实践分享品牌建设经验,为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建言献策。
创新驱动品质升级 打造知名消费品牌
“知名消费品牌的共同特性是民族的、创新的,必然是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卓越企业。”康师傅控股行政总裁陈应让的观点,道出了品牌建设的核心逻辑。作为陪伴消费者三十余年的国民品牌,康师傅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技术创新与品质坚守,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美味的饮食产品,助力中国品牌迈向全球市场。康师傅能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品牌,正是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新质生产力的结果。
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元气森林,同样在消费赛道跑出加速度。元气森林联合党委书记、创始人王璞表示,企业成立以来便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近年保持两位数研发投入增长,构建起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端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在产品端,从气泡水到外星人电解质水、冰茶等矩阵化产品,均基于消费者场景化需求研发——例如电解质水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人体运动实验,调整配方实现科学补水;在生产端,6家智能工厂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茶叶萃取技术突破更让茶饮料在保留茶香的同时去除苦涩味,赢得市场青睐。
品质是品牌的根基。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表示,“伊利即品质”是企业坚守的信条。近五年,伊利在装备升级、工艺优化、检验检测等领域累计投入超 50 亿元,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上游牧场的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管到底”,更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食安体系,以极致品控守护消费者健康。
结合企业实践中创新驱动与品质坚守的成功经验,行业视角下的品牌进阶逻辑也逐渐明晰。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丁佳川指出,中国品牌的成长随市场变迁持续迭代:2015年以前,“人找货”时代依赖机会捕捉、渠道覆盖与心智建设;2015年后进入“货找人”阶段,品牌需构建产品矩阵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这一演变既呼应了企业实践,也为行业指明了从本土到国际的升级路径。
因地制宜尊重差异 实现品牌全球跃升
当品牌发展从本土深耕迈向全球布局,深度洞察市场特性、精准适配多元需求成为突破文化壁垒、实现品牌价值跃升的核心策略。陈应让表示,在品牌全球化进程中,康师傅以跃升“新”思维、品质“新”生活和创造“新”价值的“三新”策略实现跃升:以零油炸“鲜Q面”、还原本味的“茶的传人”、专利技术加持的“Ph9.0电解碱性水”等创新产品开拓新增长点;斥资数十亿元建立的国际级食安研究中心,全年检验超350万次,筑牢品质基石;通过海外投资建厂,产品已进入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让中国味道走向世界。
“海外市场千差万别,但是喜爱好产品是共通的。”王璞表示,作为首个打入北美Costco的中国饮料品牌,其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布局背后,是对好产品需求的深度洞察:针对美国消费者偏好果香的特点,强化白桃、荔枝等亚洲特色口味,既保留东方风味又贴合当地饮用习惯,真正让海外消费者感受到中国品牌做好产品的用心。
伊利集团在印尼市场的实践,同样印证了尊重本土需求的重要性。伊利集团通过调研发现当地消费者对巧克力、咖啡口味的偏好,量身定制的巧克力冰淇淋一经推出便风靡印尼,并远销新加坡、沙特等16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伊利产品已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全球化路径印证了一个道理:尊重文化差异、深耕本土需求,方能让区域品牌实现全球跃升。
“从行业趋势看,中国消费品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市场份额加速向头部品牌集中,品牌国际化路径从早期依托成本优势的‘国际品类、中国品牌’(如家电、快消),转向以文化差异为核心的‘中国品类、文化IP’(如餐饮、酒茶、潮玩)。这一转变既源于消费升级,也为品牌全球化开辟了新赛道。”丁佳川表示。
丁佳川进一步总结道,当前品牌突围存在三条主线:规模性品牌以供应链与渠道壁垒构建护城河,顶端品牌聚焦高社交价值场景,而近五年崛起的“黄金价值走廊品牌”则精准卡位中产高知人群,品质对标顶端品牌。这种多元化路径,为不同类型企业的品牌跃升提供了实践参照。
从技术创新到品质坚守,从本土深耕到全球布局,中国品牌正以多元路径诠释“品牌让世界更美好”的时代内涵。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凭借创新力、产品力与全球化视野,书写属于自己的品牌传奇。(汪汇)
编辑:刘润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