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快递公司都拒收,说充电宝是违禁品”“客服装死不理”“无害化处理后仍不退款”……近日,数万消费者因一些品牌充电宝召回及3C充电宝标识核验事件,陷入维权困境。
电芯混入金属杂质的充电宝,在退货路上遭遇快递梗阻、客服失语、平台推诿的重重关卡。清晰的召回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演变成一场消费者与快递、平台、企业的“三方博弈”。尽管有地方市场监管局成立专门小组督促充电宝召回工作,但数以万计消费者手中的危险充电宝,却成了“烫手山芋”,仍被卡在“最后一公里”。
“从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民航新规下的航空安全“保卫战”打响后,全国机场同步进入充电宝严控时代。各大机场安检口排起长队,有旅客因充电宝型号在召回名单上被迫自弃,有旅客因充电宝3C标识模糊与安检人员发生争执……新规的突然落地让旅客措手不及,部分旅客对“禁令”表示不满,认为这一规定太过“一刀切”。
应对新规,各机场也呈现出治理“温差”。深圳宝安机场在航站楼四层设置免费暂存柜台,开具7天保存凭证;而部分机场只有“自弃”或“邮寄”选项,让更大的困境在物流环节爆发:顺丰、京东等快递巨头集体拒收问题充电宝,客服坦言“运输颠簸可能导致短路自燃,保险无法覆盖损失”。充电宝处置渠道的梗阻,加剧了旅客的负面情绪,面对“召回易、处置难”的困境,充电宝召回机制亟待人性化改造。
充电宝安全危机的本质,是监管与生产的双重失灵。民航局新规在此背景下紧急出台,暴露了监管衔接的断裂。3C认证制度自2024年8月1日开始才强制实施,新旧产品过渡期内,产品能否在监管之下替换仍未可知。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品牌在直播间展示3C证书,引导消费者“截图打印备查”,但机场安检只认产品本体标识,纸质证书沦为废纸。监管的仓促转型,让无数曾合规的旧产品沦为牺牲品。
机场之外,不合规的充电宝召回机制,也暴露短板。截至7月3日,罗马仕确认符合召回条件的33万台,已收到退货或无害化处理产品79891件。有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截图显示,罗马仕充电宝退款申请已提交并且通过审核,但是退款已经排到17万位,还有数万台未能召回的充电宝,或暴露在社交活动场所。
网友的退款进度截图 图据小红书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在实际中被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采取召回措施的,生产或者进口商品的经营者应当制定召回计划,发布召回信息,明确告知消费者享有的相关权利,保存完整的召回记录,并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反观现实,消费者寄件频频受阻:当消费者提交无害化处理证明后上传,淘宝系统却提示“卖家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暂无法退货退款”。网购平台既未建立与产品风险匹配的动态保证金机制,也未对高风险商家进行资金监控,导致消费者成为企业资金链危机的直接受害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责任推诿的“踢皮球”现象。有消费者向消协投诉:“淘宝客服只回复‘帮我联系商家’但并无后续,旗舰店客服无视申请。淘宝平台客服和商家串通好的故意拖延不解决问题。”若线上下单快递,在寄递物品信息栏中输入“充电宝、电池、锂电池”,小程序均显示上述寄递物品为“高风险电池类快件”,暂不符合公司收寄标准。
各个平台本应是消费者权益的“守门人”,在回收事件中却成为阻隔维权的栅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构建“企业-平台-监管”三重保障网,已成问题充电宝召回的当务之急。生产与销售企业应承担主体责任,主动建立安全、便捷的替代回收方案,在监管部门的依法依规监管之下,通过平台召回问题充电宝,避免将风险与操作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让召回真正落到实处。
充电宝的“自燃风险”终会随时间消退,但召回事件暴露的系统性漏洞,却持续消磨着消费者的信心。
充电宝成为安全隐患,根源在于电芯质量失控。为维持利润空间,部分厂商在电芯正极掺杂杂质、简化隔膜结构,将合规电芯应有的40元成本压缩至25元以下。市场监管总局抽检数据显示,2020—2023年网售充电宝不合格率从19.8%飙升至44.4%,呈逐年攀升趋势。当旅客因检查充电宝而在机场排起长队时,电芯供应商、采用问题电芯的整机厂商、认证检测机构的责任链条却被模糊化。
充电宝产品认证体系“失守”,市场遭遇信任危机。第三方调研显示,68%的用户表示“暂不购买任何移动电源”,29%的用户倾向选择手机原厂配件。安全防线本该前置到设计生产环节,而让数百万消费者在不知情中,随身携带“潜在燃烧弹”长达数月。监管认证与实际生产“两张皮”的乱象,更直接关联着消费者的核心利益。
充电宝锂电池虽小,却是关乎公共安全的底线。严查充电宝只是开始,只有将“安全基因”注入充电宝制造的每一环节,才是真正保证消费者权益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