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硕
5月8日,中国建设银行对全国第二批“健养安”养老金融特色网点进行集中揭牌,此次建行在沪共有1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进行了挂牌,上海区域“健养安”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已扩容至13家。
对年长人群来说,银行网点是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的主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老年客户也逐渐成了网点到店客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银行网点的适老化改造成了年长客户金融服务的重要一环。
那么,除了简单环境改造以外,各大银行还有哪些可以发力的点?
我们来看看,在上海各大银行的一些做法。以建行为例,该行在沪扩容揭牌的1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就各具特色:长宁北新泾支行是长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授予的“上海市退役军人服务站”,网点将养老金融与退役军人服务相结合,打造“红色港湾、泾彩耄耋”品牌,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场主题沙龙活动,内容涵盖养老规划、金融反诈、认知障碍症等主题;闵行南方商城支行积极配合闵行区金融机构养老样板间试点建设工作,打造“颐建如故智汇坊”养老金融服务专区,专区内展示区域养老政策,公示周边养老服务机构信息,提供养老辅具体验,定制养老理财规划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方案,为老年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
上海农商银行大场支行是一家养老特色网点,提供参保手续办理、养老金卡(折)调整、个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情况查询等个人高频社保业务,方便客户在家门口的银行实现社保业务“就近办”“多点可办”“全城通办”。
茅善玉老师细致讲解沪剧唱法技巧,银龄一族在悠悠戏曲中领略海派文化无穷魅力,其乐融融;另外一片区域里,“一对一”中医健康问诊让银龄一族全方位了解健康生活理念及知识……这是在上海农商银行杨浦一处站点内发生的真实场景,也就是说,如今很多的银行网点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金融交易点,而更像是一个覆盖了多个场景的平台。
在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张宏彪看来,中小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就是既要在网点设施、业务流程、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以及产品服务等改造优化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保障“钱袋子”稳健增值;也要有效整合政府及社会各方资源,构建朋友圈、生态圈,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据介绍,上海农商银行近年来不断探索金融为老上海模式,该行计划于2025年内,打造以300余家适老网点、百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和千家“心家园”公益服务站为体系的线下服务矩阵,持续推动适老化体系建设。
在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银行在养老金融方面要想大有作为,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开发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建立与医疗、健康护理等相关行业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增值服务;三是利用科技手段,方便老年人使用。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银行首先要转型核心逻辑,也就是从“交易场所”转到“养老服务生态枢纽”。例如将网点改造为养老政策咨询、金融规划、健康管理、适老产品体验的集成平台,推动“金融+非金融”服务融合,打破传统网点以存取款、理财销售为主的局限。另外要推动产品创新,构建“低风险+稳健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覆盖储蓄、保险、理财、信托等全品类,重点开发长期护理险、反向抵押贷款、按月领取型年金等创新工具,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王鹏认为,银行在养老金融方面未来的竞争焦点在于能否深度嵌入养老产业链,实现从“资金管理”到“生活服务”的价值跃迁。
上一篇:芒果传相思
下一篇:南汇新城:创新热土活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