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的科技创新债券正式上线。当天下午,由交易商协会主办、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承办的科技创新债券上线暨集中路演活动在北京召开,新希望、山东宏桥、西科控股、亦庄国投、京东方、元禾控股、东方富海、泰达科投等多家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在现场进行了集中路演。
第一财经从交易商协会了解到,5月7日科技创新债券推出后,市场反响热烈,多家机构积极参与注册发行,截至8日已有36家企业公告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合计210亿元;14家企业开展注册申报,注册规模合计180亿元。
活动现场受访的发行人代表对第一财经表示,基于投资者结构和产品期限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银行间债券市场此次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有望与交易所市场形成有效互补,为不同类型发行人提供更多选择。从前期对接情况来看,机构对相应债券投资反应积极。
首批50家发行主体准备就绪
“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了,即将进入到实质性发行阶段,”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兼CFO段大为在活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高科技企业在债券市场参与度相对较低,此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企业补充流动资金,支持研发、产品应用等企业综合运营发展,“我们希望能在这方面开一个好头,也希望同业未来能更好地利用债券市场支持企业发展。”
科大讯飞是交易商协会宣布推出科技创新债券之后,首批公告发债的36家企业之一。此前7日,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下称《公告》),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对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提出若干举措。交易商协会当天随即发布《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下称《协会通知》),宣布创新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据交易商协会官方消息,上述首批50家公告发债及开展注册申报的企业中,有26家科技型企业预计发债总体规模235亿元,24家股权投资机构预计发债总体规模155亿元。其中,不少发行主体是上市企业及知名创投机构,既有央国企、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有不少民营企业。
首批公告发债的科技型企业中,包括立讯精密、科大讯飞、吉利控股等9家民营企业,以及中创新航、浪潮电子、京东方、晶合集成等公众企业和地方国企,22家企业预计发行规模150亿元。另有迈威生物、蔚能电池等4家科技型企业进入注册通道。
“发行人所在区域覆盖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13个省市自治区;行业全面惠及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领域;募集资金灵活运用于补充企业营运资金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包香明在活动现场介绍说。
股权投资机构方面,已有元禾控股、鲁信创投、金合盛等14家股权投资机构公告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发行规模60亿元;君联资本、启明创投、东方富海、毅达资本、金雨茂物、泰达科投、中科创星等10家股权投资机构进入注册通道,其中7家为民营企业,多家机构设置了票面利率跳升、转股等条款。
据了解,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将精准用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金出资和股权投资,为该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
此前,基于《公告》五大方面要求,《协会通知》从丰富支持主体范围、拓宽募集资金用途、优化注册发行安排、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强化存续期管理、完善配套机制等多维度细化了实施要求。为满足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协会通知》支持增设投保条款、转股条款等设计。
发行主体的增量扩容与募集资金的灵活使用是科技创新债券的重要特点。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包括科技型企业和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出资等形式为科技型企业及产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的股权投资机构,暂未包含金融机构。(详见报道《银行间市场新推科技创新债券,债市“科技板”配套安排加速落地》)
债券要素精准适配科创需要
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磅支持举措,债市“科技板”的建设进展一直备受关注,科技创新债券的注册发行也标志着债市“科技板”正式“扬帆起航”。据了解,已有多只债券于当日完成发行。
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曹媛媛在活动致辞中倡议,发行主体要用好、用足募集资金,投资主体对科技创新债券要树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共享科技红利,鼓励市场灵活设计债券条款,推动更多金融“活水”涌向创新高地。
根据《协会通知》,科技型企业的募集资金可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科技创新领域的项目建设、研发投入、并购重组(含参股型)、偿还有息负债、补充营运资金等用途,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拓宽并购资金来源;对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则实行“使用领域+比例”双维规范,资金用途领域界定更加清晰,要求至少50%的募集资金通过基金出资、股权投资等方式投资于科技型企业或主业聚焦于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等领域的相关企业。
西科控股财务总监杨婷在活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西科控股此前主要依托股权融资和银行信贷融资实现资金筹措,在债券市场上是‘新人’,科创债券的显著优势在于其募集资金可专项用于权益性投资领域,这为科技孵化平台提供了关键性资金支持。”据介绍,西科控股本次募集资金中不低于80%的部分将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主要投向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光子产业。
东方富海创始人、董事长陈玮在现场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公司此次募资将更多投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聚焦突破卡脖子难题。
“以前股权投资机构发债往往期限较短,而且利率相对比较高,科技创新债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了股权投资机构融资和使用期限、利率匹配问题。”他认为,科技创新债券在机制设置上有很多创新与股权投资机构的资金需求特点更匹配。首先,科创型企业是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投资方向,央行允许科技创新债券支持股权投资,突破了过去债券市场与股权市场相对割裂的状态;其次,科技创新债券的期限设置更为灵活,能够达到5年以上,这与过去有着很大不同,与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期限更为匹配;再次,通过多元化的信用增进措施,实现了较低的发行利率和较高的市场认可度,有利于激发创投机构的发债积极性。
元禾控股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科技创新债券为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融资渠道受限或周期不匹配时,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引入银行间市场的长周期资金,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募资难”问题,也能为公司战略布局优化与投资组合生态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在不同发债市场的选择,陈玮对第一财经表示,相比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投资者结构和规模特点、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此次科技创新债券有望与交易所市场的科创类债券形成互补,为不同机构提供更多选择。
第一财经注意到,首批公告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中,期限最短为180天,最长达10年。以东方富海计划发行的2025年度第一期定向科技创新债券为例,该债券发行期限设计为5+3+2模式,总规模预计不超过4亿元;科技型企业晶合集成计划发行的2025年度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期限也设计为3+2年,总规模2亿元,发行利率簿记区间为1.7%~2.4%。
多元化增信措施落地生效
首批科技创新债券的承销团阵容强大,券商及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不同类型中介机构均积极助力债券发行。此外,有10余家发行主体引入了多元化增信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性工具与市场化增信合力,创新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了市场吸引力。
其中,东方富海、中科创星、毅达资本等股权投资机构积极探索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这一新型政策性支持工具。比如,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为东方富海即将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提供全额不可撤销的连带担保。应流机电则借助“第二支箭”首次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还助力蔚能电池,通过资产支持票据盘活科技型企业存量资产。
“本次科技创新债券的成功发行离不开政策性工具的支持,民营企业‘第二支箭’在提升信用背书与市场认可度等方面给予了企业重要赋能。”应流机电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科技创新债券的成功发行,使得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企业在核电、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
此外,西科控股、鲁信创投等引入了金融机构创设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进行增信,中金环境、无锡创投由母公司提供担保,共同为企业融资提供坚实保障。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5月7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为了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在科技板发行长期限债券融资,央行会同证监会,借鉴2018年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经验,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同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一起,采取多样化的增信措施,共同参与分担债券投资人的违约损失风险。
《公告》则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和专业信用增进、担保机构开展信用保护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信用违约互换合约、担保等业务,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和投资交易。根据《协会通知》,交易商协会从加大政策性工具支持力度、鼓励市场化信用增进、发挥区域增信机制作用等三大方面创新了风险分担机制。
业内普遍认为,这在提升科技创新债券投资者认可度、提高发债成功率的同时,也将有助于保证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持续稳定运行。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