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在福州习俗繁多。在这一天,人们会煮鼎边糊,用米浆在锅边刮出薄薄的片状,象征着年年丰收。孩子们会系五彩绳,五彩斑斓的绳子寓意着祛病消灾、平安吉祥。老人们则会饮立夏茶,品尝新茶的清香,感受季节的更替。此外,还有吃蛋的习俗,鸡蛋被视为立夏的吉祥物,吃蛋能强身健体。街头巷尾,弥漫着鼎边糊的香气,孩子们欢快地跑着,系着五彩绳,整个福州都沉浸在立夏的热闹氛围中,这些独特的习俗承载着福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5日是立夏节气,福州有哪些习俗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州民俗专家。
吃锅边。“福州人对立夏很重视,有‘做夏’的习俗,为的就是祈福消病除灾。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中描写的‘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说的便是这一场景。”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说,每到立夏时节,福州家家户户煮锅边糊,还会把它赠送给左邻右舍联络感情,希望邻里之间“一纹(涮)就熟”。
据《闽菜史谈》《二十四节气与福州习俗》等记载,“鐤边抆”是福建以及台湾的风味小吃。“鐤”字是福州方言俗字,远古以鐤为釜,后由“锅”字取代,但福州话仍以古音延用。“抆”字表达沿锅边“抆”一圈米浆的动作。如今,“鐤边抆”译成普通话称“锅边”“锅边糊”。
立夏煮锅边糊的习俗盛行于明末清初。民国《藤山志》记载:立夏日,家家煮鼎边糊、炊碗糕、祭祖先,谓之做夏。
因感念戚继光的功绩,福州人将锅边糊的来历与之关联。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有一天来到福州南郊,老百姓正打算劳军,突然遇到残敌骚扰,百姓急中生智,将磨好的米浆煮成锅边糊,众将士吃饱后一举歼灭残敌。
吃碗糕。福州民间还流传着吃碗糕、井糕眼睛会明亮的说法,所以碗糕、井糕成了福州立夏敬老爱幼的食品。
吃海草冻。在连江沿海,渔民立夏吃由长在海中、“开”在石上的海石花制成的海草冻。海草冻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被渔民称为“海中燕窝”。(记者 郑瑞洋 林舒颖)
上一篇:“子畏于匡”地理考及其人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