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窦立毅
实践证明,无论是自然景观、民俗文化还是科技赋能,只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就能让文旅产业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今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再次成为经济复苏的强劲引擎。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达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旅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从一线城市的繁华商圈到偏远县域的山水村落,从千年非遗的创新演绎到前沿科技的文旅应用,特色文旅正以多元形态激活消费潜能,实现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沉淀”的跨越。
“五一”假期走进浙江省天台县,目之所及皆是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景区入口人头攒动,特色小店被挤得水泄不通,餐馆内座无虚席。这一幕幕生动场景,鲜活展现出特色文旅拉动地方经济的强劲动能。
天台县以“和合文化”为魂,将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秀丽的自然风光有机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在华顶国家森林公园,千年云锦杜鹃竞相绽放,景区依托这一生态资源,精心设计文化体验项目。游客漫步花海间,不仅能欣赏到“千年一放”的自然奇观,还能通过现场讲解、互动展陈等方式,了解葛玄植茶、李白赋诗等历史典故,实现从“景中游”到“景中悟”的升华。
天台县的夜间文旅同样精彩纷呈。赭溪老街推出大型高空实景飞天秀“玄女踏凤”,将威亚技术与古典舞美完美结合,打造出震撼的视觉盛宴。白天,老街举办国风巡游、非遗展演等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夜晚,现代音乐演出、创意市集等业态接续登场,形成“日游古街、夜赏大秀”的全天候消费场景。日均20万的客流量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天台县的成功并非孤例。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卉市场打破传统交易模式,构建起“花卉+”消费生态圈。白天,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夜晚摇身一变,花卉主题夜市里鲜花火锅香气四溢、花艺工坊创意十足、花卉文创市集琳琅满目,“鲜花+餐饮”“鲜花+文创”等跨界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五一”期间,市场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同比增长40%,充分展现了特色文旅的强大带动效应。
目光转至安徽省歙县,当地深挖徽文化内涵,将非遗鱼灯、徽州丝绢案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在瞻淇村,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鱼灯,参与传统民俗活动;在徽州古城,“探案式旅游”让游客化身“捕快”,通过解谜的方式深入了解徽商文化和历史底蕴。这种“文旅+剧本杀”的创新模式,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消费频次。
江苏省南通市在今年“五一”同样交出亮眼答卷。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构建起“1场开幕式+5大主题活动+10个市级重点活动”的全域文旅矩阵。狼山登高、濠河夜游等传统景区人气爆棚,文蛤饼、狼山鸡等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喜爱。AI虚拟文旅推介官“通通”的亮相,以及“南通旅游卡”的推出,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激发了消费活力。这些生动实践都证明,无论是自然景观、民俗文化还是科技赋能,只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就能让文旅产业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特色文旅的火爆,是文化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文旅产品的需求已从简单的观光游览,转向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然而热闹背后也有隐忧:部分景区过度依赖网红效应,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高峰期暴露出诸多问题——住宿一房难求,价格较平日大幅上涨;热门餐厅用餐需排队数小时,服务质量有所下降;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动力不足。
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文化赋能”的协同机制。政府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出台政策鼓励差异化发展;文旅企业要加强文化研究,运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游客体验;行业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既懂文化又擅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说到底,特色文旅就是把每个地方的“土特产”——不管是看得见的山水风光,还是摸不着的传统习俗,都变成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宝贝。它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钱包更鼓了;也让年轻人发现家乡的好,愿意留下来建设家乡。当每个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特色,把文旅这篇文章做活做精,它带来的就不只是热闹的旅游市场,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是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幸福图景。
(作者系民盟江苏省南通市委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南通文化总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