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出手了。
工信部开始整顿新能源车隐藏式门把手。
5月8日,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而《技术要求》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等内容。
消息出来,立马刷屏,背后则是天下苦隐藏式车门把手久矣。
今年两会上,就有记者向小鹏汽车董事长提问“为什么新能源车门都不好开”,一语道破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问题。
实际上,隐藏式车门把手在业内的讨论从未中断过,小鹏汽车董事长在2025年两会期间就承认这种设计还存在巨大的完善空间,而长城汽车董事长在直播中更是直指隐藏式门把手的弊病:“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电打不开”。
既然隐藏式车门把手毛病这么多,为什么还有大量车企使用?
最大的原因:科技噱头蒙蔽用户心智。
隐藏式车门把手问世以来,其美观、科技感确实存在优势,随后很多车企就开始在外形上大做文章,满足用户的心理预期。而且,隐藏式车门把手面世初期,作为豪车配置,也确实能击中很多用户的情绪点。
20世纪50年代,奔驰推出过一款300SL超级跑车,率先研发出隐藏式门把手来降低风阻,最高时速可达263公里。后来的兰博基尼Countach、迈凯伦F1等超跑也使用了隐藏式门把手。到了电车时代,2012年,还是“奢侈品”的特斯拉在Model S上引入了与车体齐平的隐藏式门把手,彻底让大众认识到这个设计。
但是,美观、时尚的反面,则是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使用问题。社交媒体上,很多吐槽被隐藏式门把手夹到手指头、冬天打不开车门的案例。而更关键的是,当出现事故后,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问题就会瞬间被放大。
根据相关报道,2024年4月26日,一辆新能源SUV在山西省侯平高速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因车祸发生时前机舱及乘员舱内电源线及信号线被瞬间切断,导致救援人员无法打开车门,只能破窗拉动车门内机械把手开门实施营救,耽误了救援时间,最终车内3人遇难。
再比如,今年3月,一辆新能源轿车发生高速碰撞事故并起火,让车门锁死无法打开的问题再次被大众审视讨论。
以上种种,就是本次《技术标准》出台的底层原因:安全。
而标准的出发点也是安全。
比如,将从救援逃生角度出发,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具体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
工信部强调,新标准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
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
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
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
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所以,新能源汽车再好,隐藏式车门把手也要重新审视价值,时代前进,要的是有价值的产物,当设计变成迎合心理、变成无聊、变成噱头,这样的产物必须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