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医药行业480家上市公司2024年营收首现负增长,净利润同比下滑12%。细分赛道生物制品药企整体营收缩水超两成。长春高新作为生物制品龙头,因核心产品增长失速叠加销售与研发双费高企,陷入20年来首次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困局。
生物制品企业营收下滑超两成
A股医药行业480家上市公司,2024年合计实现营收2.42万亿元,同比下降1.0%,是近年来首次下降;实现归母净利润140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近12%,是近五年首次负增长。
从细分行业来看,化学制药行业、生物制品行业、医疗服务行业、医疗器械行业、医疗商业、中药行业各有表现:化药行业呈增长态势,生物制品、医疗服务、中药行业下滑明显,医疗器械、医疗商业营收微增但净利润下滑。
投资快报记者从数据看到,化学制药板块成为行业亮点,153家化学制药上市公司全年营收达到5300亿元,同比增长4.13%;归母净利润为33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4.88%,两项增速均位居行业首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物制品行业,53家企业全年营收降至1300亿元,同比下滑超20%;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骤降36.77%,成为业绩下滑最大的领域。医疗服务行业同样面临挑战,50家企业营收1800亿元,同比下降近4%;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降幅达33.88%,下滑幅度仅次于生物制品行业。中药板块70家企业营收跌破3500亿元,同比下降5%;归母净利润279亿元,同比减少20.99%。医疗器械行业125家企业实现营收2300亿元,同比微增1.62%,展现出一定韧性,但归母净利润340亿元,同比下降14.33%。医药商业领域29家企业实现营收近万亿元,同比增长0.9%,保持规模优势,但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减少11.48%,流通环节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
在业绩分化的背后,毛利率差异成为关键因素。生物药行业TOP20企业中,11家毛利率突破90%。其中,神州细胞毛利率高达95.28%;智飞生物虽整体毛利率接近90%,但HPV疫苗代理业务毛利率已跌破40%。?
这种毛利率差异直接影响企业发展路径。行业专家指出,毛利率超90%的企业普遍将20%-30%营收投入研发,而毛利率低于50%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0%。生物药因细胞培养、纯化工艺等高技术门槛,毛利率普遍超过85%;创新中药则凭借国家级保密配方构建定价护城河,较普通中成药35%的平均毛利率形成显著溢价。在资本市场,毛利率超80%的生物科技企业往往获得更高估值。
长春高新销售费用44亿元居首
在生物制品企业中,长春高新格外引人关注。投资快报记者从同花顺数据看到,2024年,其销售费用高达44.39亿元,位居53家生物制品企业之首,销售费用率达32.97%。据同花顺数据,2024年共有7家生物制品企业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除长春高新外,还包括智飞生物、康弘药业等企业。
财报显示,2024年长春高新实现营业收入约134.66亿元,同比减少7.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5.83亿元,同比减少43.01%。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长春高新营业收入为30.78亿元,净亏损2.06亿元,这是其近20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
这种下滑趋势延续至2025年一季度。今年一季度,长春高新实现营业收入29.97亿元,同比下降5.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3亿元,同比下降44.95%。公司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为强化销售端竞争力,持续推进合规建设、加快新产品推广,销售业务相关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导致销售费用等持续上升。同时,1类创新药等重点新产品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长。
长春高新营收、净利润的双双下滑,主要源于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增长失速。2024年,金赛药业实现收入106.71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3.7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78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40.67%。
金赛药业作为国内生长激素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第一支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且是国内生长激素剂型布局最全的企业。凭借生长激素研发、生产的高门槛,以及消费端对“长高”的强烈需求,金赛药业长期为长春高新贡献稳定的现金流。
财报数据显示,2022-2024年,金赛药业的营业收入占长春高新营收的比重分别为约80.91%、76.10%和79.24%。此外,2022-2024年,长春高新基因工程/生物类药品的毛利率维持在90%以上。
为摆脱对单一产品的依赖,金赛药业一直在积极扩充产品线。仅在2024年,金赛药业就新增了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等多款产品,涵盖辅助生殖、肿瘤、儿童用药等多个领域。
然而,新产品销售工作的开展和研发项目的推进,也进一步推高了长春高新的相关费用。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长春高新销售费用44.39亿元,同比增长11.81%;研发费用21.67亿元,同比增长25.75%;2025年第一季度,长春高新销售费用12.12亿元,同比增长约30%;研发费用5.14亿元,同比增长约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