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5月以来,国际外汇市场马来西亚林吉、新加坡元、日元以及我国的人民币、新台币、港币等对美元持续升值,市场对于此次亚洲货币集体升值的原因仍然莫衷一是,并提高了警惕。
引发此次亚洲货币升值的导火索是新台币。据新华社报道,这波新台币急速升值的原因包括,台股近期反弹,大量外资把美元转为新台币涌入市,推高汇率;台湾寿险公司手持大量美债,近期因美元资产贬值而大幅抛售转投台湾;台湾出口商担忧新台币持续升值,恐慌性抛售美元,进一步推高需求等等。这引起了其他亚洲货币也加入了抛售的阵营,引发短暂而集中的货币升值现象。
此前,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也曾出现短期快速上升现象,市场一度认为是对冲基金大规模杠杆基差交易平仓所致,但经过调查后美国监管机构予以否认。此外,据央广网报道,4月22日,日本财政部初步数据显示,包括银行和养老基金在内的私人机构在4月初的两周共计抛售超200亿美元长期外国债券。两次事件十分类似,即不透明的突然抛售引发众多机构跟从。这意味着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资产的波动犹如惊弓之鸟,本质上是对美国资产的稳定性失去信心。
美元的不确定性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其经济衰退风险在不断升高,但通胀预期因供给受到干扰而不断升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警告称,关税政策可能导致通胀上升和增长放缓——有出现滞胀局面的风险。这也是美元与美债收益率脱钩的原因。传统上,债券收益率上升有利于美元升值。现在,美元与美国国债期限溢价之间出现了新的负相关关系,市场抛售美债越多,收益率越高,美元指数则随之下降。摩根士丹利在其市场报告中认为,这种负相关效应可能会导致美元指数进一步下跌6%。
美元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美国政府。美元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充当了全球储备货币与贸易结算货币,这套体系稳定的前提是美国通过巨额贸易逆差向世界提供美元流动性,这些离岸美元又会重新流入美国资本市场支撑美国融资需求,形成全球美元循环。美国包括财政部长等官员认为,这个体系导致美元长期强势地位,削弱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因此,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所谓的“对等关税”消灭美国贸易逆差,这会打破现有的美元循环。现在,国际金融市场担心,关税的破坏性后果可能迫使美国政府采取另一个工具,即通过“海湖庄园协议”施压亚洲货币升值以改善贸易逆差,这种担忧也是当前亚洲货币集体升值的主要原因。
显而易见的是,不管是来自市场的美元贬值风险,还是来自政治上的货币升值压力,拥有最多美元储备的亚洲地区,民间机构或企业开始规避美元风险,出现资产回流迹象,恐慌性的集体同向运动导致了此次集体升值。本质上,这是一场“去美元化”的国际潮流,将是一场持久的全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