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包括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三大类十项举措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后,5月9日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了对货币政策、债券市场等的最新判断。
积极落地5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
央行表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落实好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积极落地5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
业内人士表示,5月7日宣布的一揽子政策出台实施非常及时,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从近年央行实践看,央行政策出台后会及时传导至金融系统,政策效果显现是比较快的。
流动性方面,报告表示保持流动性充裕, 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 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利率方面,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 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人民币汇率方面,报告表示,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市场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
引导 MLF 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
在3月MLF利率正式退出政策利率功能后,央行在一季度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详细回顾了十年间MLF的工具设计、定位、特点的变化过程,指出未来MLF将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与其他工具合理搭配维护流动性充裕。
央行明确,持续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MLF 定位于为金融机构投放中长期流动性。
下一步,央行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引导MLF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 形成与其他工具各有侧重、 又共同维护流动性充裕的立体工具架构,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流动性工具箱,央行总结称,流动性工具箱储备充足,期限分布更趋合理,长期有降准、国债买卖,中期有MLF、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及各类结构性工具,短期有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临时隔夜正、 逆回购,MLF的工具定位更为清晰,聚焦于提供1年期流动性,余额也显著下降。
十年间MLF的变化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流动性投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从单一的数量型工具扩展到阶段性体现利率工具属性。三是逐步退出政策利率属性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定价效率、机构债券投资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
央行在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对债券市场利率风险和债券市场相应制度建设作了详细阐述。
谈及债券市场利率,专栏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国债收益率波动较大,也引起各方关注。国债没有信用风险,但和其他固定票面利率的债券一样, 当市场利率改变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会反向波动,面临利率风险。尤其是长期限国债因利率敏感性较高,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发的利率和价格波动会放大投资者损益。
央行表示,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定价效率、机构债券投资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投资者行为、债券市场结构、税收制度等, 均会一定程度影响债券市场利率的形成和传导。
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和做市商考核,加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 促进债券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 为利率市场化推进和货币政策调控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专家表示,此次专栏设计更多强调从制度建设角度来防范利率风险,这方面未来仍有完善空间。投资者结构上,目前大银行持有大量债券,但绝大部分是持有到期,用于交易的比例很低,反而是利率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和理财产品在大量交易,未来要鼓励大银行开展更多债券交易业务,助力维护市场供求平衡,促进债券市场合理定价。交易品种上,从发达经济体实践看,对某一期限的债券交易也可以围绕一揽子债券进行,比如10年期国债交易时,剩余期限在10年左右的国债都可以交割,可以避免某几只债券交易特别活跃,而一些过去发行的老债券很少交易。未来这种交易模式也是可以借鉴的。税收制度上,目前国债等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税,公募基金和理财资管产品交易价差又有税收减免优势,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对部分债种的短期交易意愿较强,这些都有完善空间。
增强政策合力,促进经济供需平衡、物价合理回升
报告表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报告以专栏的形式分析了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及物价变动,指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
专栏强调,面对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宏观经济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以及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合力,促进经济供需平衡、物价合理回升。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从支持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防垄断转向防无序竞争。
业内专家认为,价格首先取决于商品供需关系,货币是次要因素。当前货币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速,但物价仍处低位。增加货币供给,供需关系没有改善,不能有效提高需求;如果是推动供给扩张,供过于求格局下物价低迷状况很难改变。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
出台金融促消费一揽子政策举措
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报告以专栏的形式分析了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
央行表示,下阶段, 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一是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二是出台金融促消费一揽子政策举措。三是持续优化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四是增强消费金融机构资金供给能力。
央行行长潘功胜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市场专家认为,此项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发力,能够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配合,还可体现更多协同效应。也要看到,碎片化的具体消费支持政策在效果上可能会偏于短期化,促消费重点在于强化顶层规划,建立完善衡量消费发展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并对外公开宣示,这样能够更好发挥导向作用。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