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五月的黄河故道,晨雾裹挟着泥土的咸腥气在田垄间游走。贾大军粗糙的手指划过刚覆好的地膜,黑色膜面在朝阳下泛起粼粼波光,像一条苏醒的黑龙盘踞在黄河之畔。
“这垄距精准,覆膜严丝合缝,播种绝对没问题。”这位45岁的庄稼汉咧开嘴笑了,雪白的牙齿在黧黑脸庞上格外醒目——眼前这6000亩密植玉米田,曾是连野草都懒得扎根的盐碱荒滩。
5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包头土右旗将军尧镇武大成尧村北的地头上时,两台红色起垄覆膜机仍在轰鸣,旋转的犁刀剖开板结的土层,将泛着白霜的盐碱地翻出赭红色的“血肉”。贾大军弯腰抓起把新土,指缝间簌簌落下的土粒已不见往日的板结,“前年这时候,这土还硬得下不去犁铧。”他的目光掠过阡陌纵横的田块,最终定格在远处斑驳的黄河大堤。那道饱经沧桑的土墙,见证过多少代人向盐碱地发起的冲锋。
土右旗将军尧镇位于包头市土右旗东南部,地处黄河北岸的冲积平原,是典型的黄河灌区乡镇。在贾大军的记忆里,小时候的盐碱地泛着惨白,春雨过后地表结出薄冰似的盐壳,锄头砸下去火星四溅。“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民谣,道尽了黄河“几字弯”东北岸的苦涩。世代农人用秸秆压碱、大水漫灌,却总被反扑的盐分逼退。直到2023年春天,将军尧镇政府会议室里那场特别的培训会,让贾大军窥见了破局曙光。
土右旗将军尧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确立了“向盐碱地要粮,让荒原变良田”的目标。通过建立“政府+专家+新型农民”三位一体改良体系,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同时以党建引领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开发,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盐碱地治理之路。
2024年初,在将军尧镇政府支持下,贾大军流转了杜家尧村、武大成尧村5000亩盐碱地,其中重度盐碱地占20%。在内蒙古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专家指导下,贾大军仅用一年就熟练掌握了起垄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盐碱地改良技术。今年,贾大军又流转了上万亩土地,其中6000亩种植密植玉米,4000亩种植葵花。
农田起垄覆膜场景。(资料图)“专家说咱这盐碱地得‘穿衣盖被’。”如今已是种植大户的他,抚摸着地膜边缘严丝合缝的接茬解释,“中轻度盐碱地盖膜保墒,用滴灌精准‘喂水’;重度地块先平地洗盐,再用水肥一体化‘喂养’。”说话间,他的手机响起提示音——田垄下的传感器传回土壤电导率数据:0.8mS/cm,较改良前下降60%。
不远处,村民贾润喜正驾驶着起垄机画出笔直的田垄。这个把土地流转给贾大军的老把式,如今月入五千元工资,比从前全年种地收入还多。“以前守着20亩薄田,秋收时玉米棒子还没小孩胳膊粗。”他拍拍驾驶舱里的智能面板,“现在这铁牛会自己调垄距,比咱肉眼准多喽!”
“前几天参加玉米单产提升培训会,专家从选种到覆膜、高密度种植再到引黄滴灌技术,手把手教我们。我又新购置了2台水肥一体化机,加上今年墒情好,预计玉米亩产能突破2000斤。”贾大军自信地表示。蹲在田埂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传统方式亩产不到300斤,去年我的部分地块已达600斤。虽然每亩改良投入增加200元,但效益明显提升。”
“盐碱地改良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土右旗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宋龙龙表示,“未来我们将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科技赋能、多措并举改善盐碱地种植。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实施田间工程和土壤理化改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同时选用耐盐碱作物,构建良好种养生态系统,让每粒盐碱都长出金穗穗。”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地依托黄河故道的资源禀赋,逐渐从“盐碱荒滩”向“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这既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缩影,也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通过工程治水、科技改土、产业融合,这片曾饱受自然考验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邻村也在贾大军这里打工的村民樊长命满眼羡慕,他蹲下身抠了把湿润的土块,指尖捻开细碎的腐殖质:“贾老板,明年我的30亩碱窝子也要托付给你,这样我也能挣到两份钱。”
远处黄河的涛声传来,河堤上新绿的野草在盐碱地上扎下深根,一如这些新时代农人用科技犁开的希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蔡冬梅
通讯员:王海霞 王彩娟
新闻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