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我会摄影,想学粤语”“谁想学编程,教我做几道美食”……如今,不少年轻人通过交换技能拓宽朋友圈,学习新技能。近日,一项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2.4%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尝试与他人交换技能。汇报总结等职场技能以及烹饪、修理等生活技能是受访青年更希望交换到的技能。73.9%的受访青年认为,技能交换会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中新社)
学习各种技能,其实本就有成熟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各类教培可谓一应俱全。就此而言,不专业、不规范的“技能交换”,似乎并没有成立的理由。但,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多人之所以热衷“技能交换”,原本主要也不是奔着“学技能”而来。“73.9%受访青年认为技能交换会成年轻人社交新方式”,很明显,“技能交换”只是一个媒介,参与者更多还是为了多认识人、多交朋友、多些互动。
“技能交换”的玩法下,个人拥有的一技之长,巧妙地转化为了社交货币。弱缘社会中,这种主动的人际契机创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同“搭子社交”一样,“技能交换”都有着功能化、实用化的外在表象。但其内里,其实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目的指向”,而是有着某种随缘、结缘的开放式想象。在一成不变的工作、生活圈子之外,人们需要拓展边界、丰富选项,寻找一点变量和偶然,无论是以“交换特产”“交换技能”还是“搭子社交”为名,内在逻辑总归是相似的。
社会交往,必然依托于各种场景,是要有事可做、有话可聊的。所谓“技能交换”,就学习技能而言,当然是零敲碎打、不成体系的。可若是就发展一门兴趣、结识更多好友来说,这却是一个绝佳的机遇。看似是“技能交换”,其实是年轻人们,重建人际纽带的一种主动尝试——都是有“本事”的人,都是想学习的人,都是愿意分享的人,又或许,大家彼此还是聊得来的人。就走出自我封闭的惯性而言,技能交换之类的活动,恰恰是能够成立的理由。
成年人做事,需要意义,可是就拓展人生的更多可能性而言,则需要一点随机。诸如“技能交换”之类,俨然巧妙兼容了意义与随机。去煞有介事地去做一件形同玩笑的事情,一点点天真,一点点认真,无关有志者事竟成,只是可以相信,有心人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