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BD),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若患上这类疾病,将会经历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的交替发作,严重时会影响社交、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
一、临床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分为躁狂/轻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及混合发作。不同亚型的双相障碍表现有所不同。
1.躁狂/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是双相Ⅰ型的典型特征,而轻躁狂发作多见于双相Ⅱ型。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症状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损害程度。
(1)躁狂发作主要表现包括:情绪高涨或易激惹,患者表现出异常兴奋、过度乐观或极度易怒;活动增多,患者表现为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减少;思维奔逸,患者表现为说话时语速加快,话题跳跃,难以集中注意力;夸大观念,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切实际的自信,如认为自己拥有超能力或巨额财富;冒险行为,患者可能表现出过度消费、滥用药物、鲁莽驾驶或轻率的性行为。当这类疾病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幻觉或妄想。躁狂发作通常持续至少1周,严重时需住院治疗。
(2)轻躁狂发作症状与躁狂相似,但程度较轻,不影响社会功能,通常持续4天左右。患者可能感觉状态极佳,但亲友可能会发现其行为异常。
2.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症与单相抑郁症症状相似,但通常发作更频繁、更严重,且可能伴随躁狂史。主要表现有:持续情绪低落,患者感到悲伤、空虚或无望;兴趣丧失,患者对以往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精力下降,患者即使面对再简单的任务也感到疲惫;认知障碍,患者出现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患者可能会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患者的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自杀意念,当疾病严重时,患者可能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
3.混合发作
部分患者会同时出现躁狂和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但思维奔逸、激越不安,且伴随自杀念头。这种状态尤其危险,自杀风险较高。
4.其他特征
快速循环型:一年内发作4次或以上,多见于长期未规范治疗的患者。
季节性模式:部分患者发作与季节相关,如冬季抑郁、春季躁狂。
二、诊断依据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访谈及标准(如DSM-5或ICD-11),需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常用评估工具包括: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汉 密 尔 顿 抑 郁 量 表(HAMD);心境障碍问卷(MDQ)等。
三、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需长期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
1.药物治疗
(1)心境稳定剂
锂盐:一线药物,对躁狂/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有效,急性治疗期血锂浓度应维持在0.6—1.2mmol/L,因治疗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在使用锂盐治疗时要监测血药浓度。
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2)抗精神病药
用于急性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如: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
(3)抗抑郁药
双相抑郁症是否加用抗抑郁药需要充分权衡利弊,因为抗抑郁药会缓解抑郁症状,但会转向另外一个极端——躁狂发作。建议:轻度至中度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应避免使用抗抑郁药,而重度抑郁症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后一旦症状缓解则应尽快停用,防止患者转躁狂发作。抗抑郁药通常与心境稳定剂联用。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调整负面思维,减少复发。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支持系统,减少环境应激。心理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依从性。
3.其他治疗
电休克治疗(ECT):适用于重度抑郁、自杀风险高或药物治疗无效者。经颅磁刺激(TMS):对抑郁发作有一定效果。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避免酒精/毒品、适度运动。
四、关注预后
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率较高,需要长期治疗预防复发。长期管理的关键包括:坚持服药,避免自行减药;定期复诊,监测药物副作用,如锂盐对甲状腺、肾功能的影响;识别早期复发信号,如睡眠减少、情绪波动。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复杂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多样,需进行个体化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不可或缺。通过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可稳定病情,回归正常生活。公众需提高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减少病耻感,实现早诊早治。
(作者系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病区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