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金融街1号狙击手)
近日,重庆大学一名大四本科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事,如一颗投入舆论之湖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
这一事件不仅关乎刘某乔个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更将学术诚信和高校科研管理等深层次问题推到大众视野前。
5月7日,一篇名为《重庆这8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的微信公众号推文,让刘某乔走进大众视野。推文中介绍,刘某乔是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级学生。
其履历堪称耀眼,荣获“微瑞杯”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发表SCI一区期刊论文5篇、SCI二区期刊论文9篇,同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还担任两学期助教,累计工作时长60小时,学业帮扶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4小时 。
随着事件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细节被挖出。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自2016年11月8日至2023年6月2日,共有14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包含刘某乔,其中10项为“发明公开”,4项为“发明授权”。
令人疑惑的是,刘某乔均不是第一发明人,12项专利的第一作者为刘某华,其余两项也出现了刘某华的名字,而刘某华正是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发明专利最早申请时间是2016年,按照时间推算,刘某乔当时还在读初中。
在SCI论文方面,以“刘某乔”为关键词通过“谷歌学术”搜索,能看到13篇带有重庆大学刘某乔名字的论文,可刘某乔均非第一作者,大多排在第三、第四作者,其中11篇论文的作者列表中同样出现了刘某华教授的名字。
与此同时,一篇《关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江学者刘某华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信》在网上流传,信中称刘某华等教授在科研论文发表中存在编造实验内容、变造实验数据及重复发表实验成果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面对网友的质疑与猜测,有多位重庆大学学生向媒体透露,刘某华教授与刘某乔系父女关系,学生们怀疑刘某乔取得的成绩与其父存在关联。
不过,早在2022年就曾出现过针对刘某华的举报信,当时学校接到举报后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核实,最终结果显示刘某华等并不存在学术不端情形,只是论文使用图片不够严谨。
这次事件折射出学术成就与制度争议的复杂交织,事件本质触及教育公平痛点——普通学生科研资源获取渠道有限,而“学二代”可能通过家庭优势形成“学术镀金”路径。
无论结果如何,此案均警示高校需强化导师责任制、完善成果贡献认定机制,并以制度性透明重建学术公信力 。
公众对学术权力垄断、资源代际传递的质疑,实质是对教育公平与科研诚信的双重拷问,学阀现象的根源在于学术评价体系行政化与监督机制失效的双重困境。
如何防止学术近亲繁殖形成学阀垄断或许将成为近年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重塑学术共同体精神。
上一篇:佛山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下一篇:美籍主教当选罗马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