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来自沈阳的71岁的孙洪江和68岁的贺淑芬参加旅游专列举办的集体生日会。
银发旅游专列即将启程,为期13天的行程中经停西安、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
5月7日22时,老人们开始登车。此次专列满载500余名平均年龄67岁以上的游客。
本报记者 许蔚冰 唐佳丽
开栏的话
当银发浪潮与钢铁动脉相遇,铁轨上交织出一段浪漫的旅程故事。2月11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激荡起适老化旅游专列等创新实践的涟漪。据全国老龄委最新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这群手握时光密钥的银发旅人正以20%的旅游参与率,在广袤山河间书写远游诗篇,将银发游历带入大众视野。
5月7日22时12分,伴着响起的汽笛声,本报记者许蔚冰踏上了从沈阳北站缓缓驶出的Y464次列车。这趟银发旅游专列将向着西北方向而行,500余位白发旅人自此开启了一场跨越十三昼夜的山河之旅。记者以“文字+影像”形式聚焦这群“年轻态”长者,透过1号车厢的故事,探寻在山水间行走的身影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老年”的内涵与外延。
即日起,本报推出《银发专列1号车厢的故事》专栏,讲述他们的“慢旅途”中的老“游”所乐。
5月7日21时,距离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铁假日号”银发旅游列车发车仅剩一小时,沈阳北站二楼候车厅里涌动着橘黄色的暖流。百余位老人身着整齐的行装,头戴橘黄色遮阳帽,肩背同色双肩包,即将奔赴一场与远方的约会。
接近22时,领队开始挥动荧光旗,银发老人队列渐渐成形。72岁的范元金走在队伍中间,他的手轻抚着折叠得四角分明的行程手册,那是他和老伴儿为这次旅行精心准备的“秘籍”。“人生第一次坐专列去西安。”他有些羞涩地笑着,“第一站就要去看世界闻名的兵马俑。”
随着进站闸口陆续打开,橘黄帽子队列潮水般涌动,老人们顺着防滑地垫鱼贯而入,行李箱轮子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工作人员轻声提醒“慢点走”的关切声交织成夜的奏鸣曲。
记者所在的1号车厢内,一共有66个铺位。新铺的卧铺上散发着棉麻织物的清新气息,被褥叠得棱角分明,床头柜上摆放着防滑拖鞋,列车长刘博正在擦拭卫生间的防滑扶手。这趟银发旅游列车针对老年群体出行特点,配备了多项列车适老化改造设施,除了卫生间的防滑扶手,还有可以调节亮度的小夜灯、床头紧急呼叫器等。1号车厢的储备间里,还备有给老人储存药物的小型冰箱和血压计。
列车广播响起时,老人们正在铺位前整理被褥。“各位旅客,欢迎乘坐‘沈铁假日号’。”刘博的声音如春日暖阳,“接下来的旅程里,乘务组将为叔叔阿姨们举办红歌比赛、象棋对弈,还为旅途中的寿星准备了集体生日会。”话音刚落,人群中便传来低语:“我下个月就70岁啦,我想在火车上提前过个生日。”车厢角落的化妆台前,几位阿姨正对着镜子梳理发髻,旅行帽下露出的银发被发胶固定得整整齐齐。
22 时40分,随着老人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铺位,车厢中灯光开始慢慢变暗。19号铺位的范元金也准备就寝,他和老伴儿分别购买了这个铺位的上铺和下铺,安顿好老伴儿后,他解开鞋带,沿着梯子攀到了上铺,“有点硌脚。”他说,“但这也是旅途中的乐趣。”
车轮终于开始转动,月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过道上。此刻的列车,正以平均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向西行进,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声如时光低语,诉说着暮色与晨曦的交叠。自此,这群银发老人的人生年轮又将多出一道新的记忆。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许蔚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