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血谊奠伟业,八旬犹弥新。今年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举行隆重庆典和阅兵活动,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2025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前正值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当年并肩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一起回顾过去,共同铭记历史,强调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将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而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反法西斯盟国史观分歧背后
一个人的历史观往往也是现实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对于80年前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相关历史,不同立场的人存有不同看法。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分别在西方和东方得势,加上当时相对较弱的意大利法西斯,三个轴心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形成巨大威胁,促使不同制度模式的国家和众多反侵略反奴役的民族结成史上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面对凶悍的纳粹德国,美、英、苏三国1941年下半年结成同盟,1944年摆脱纳粹统治实现复国的法国也加入这一阵营。西方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苏联成为主战场,付出2700万人死亡、3000万人负伤的二战最大伤亡代价。根据俄罗斯解密的历史档案,苏联军人战死超过680万人,加上被俘后遭虐杀的共死亡860万人,平民则死亡1800多万人。苏联当年宣布毙伤德军共1300万人(因伤者治愈后重返战场会有重复统计),但西方过去不相信苏方这一数据。不过,根据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1999年的统计,德军在战时阵亡共480万人,其中380万死于同苏军作战的东线,若再加上伤者,苏联当年统计应该还算准确。至于美国,按照时任总统罗斯福所言,在战时是“二线队员”,自身伤亡以及毙伤德军数量都不算多(美军对德作战阵亡大约17万人),却在欧洲摘取最大胜利果实。
1945年5月,希特勒自杀后继任的邓尼茨眼见纳粹德国及其军队都已崩溃,同意投降,但仍玩弄花招离间同盟国间关系。当年5月8日,德军一级上将约德尔到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总部签署降书,却称只在西线向美、英、法军队投降。苏方对此十分气愤,马上要求德国代表到反纳粹西方主战场即苏德战场的苏军占领地签署降书,美英法对此表示了同意但只派二流将领作为代表前往。
5月9日,柏林郊外一座军校的礼堂内,苏联朱可夫元帅主持的德国投降签字仪式在此举行,德军总参谋长凯特尔在胜利者的指令下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严格而论,这一天才真正宣告纳粹德国的全面投降。不过,美英等西方国家为强调自己有“主要功劳”,对于德国战败只提5月8日的降约签字,从而导致现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有两个胜利日,这也恰恰反映出两种不同历史观的分歧。
正义与邪恶的界限不容模糊
历史现象经常是十分复杂的,例如二战初期就有多种交战因素混杂,既有日本对中国以及德国对波兰的侵略战争,也有德国与英国之间因《凡尔赛和约》导致的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矛盾。否则,正视历史的人就不能解释英法乃至美国当时为何长期采取纵容日本和德国侵略贫弱国家的绥靖政策,西方政界和史学界一些人也就不至于长期回避自己也感到丢脸的《慕尼黑协定》。不过,随着德国和日本侵略野心扩大,希特勒宣布要建立的“千年帝国”,让美欧许多人也担心自己会沦入法西斯铁蹄下的“千年黑暗时代”,英美这才同苏联一起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正是因为有全人类的公敌和大敌当前,当年持有反共立场的丘吉尔才在战时选择同共产党人结盟,意识形态的“对头”一时成为战友。当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伦敦白厅里竟破天荒地奏起苏联当时的国歌《国际歌》。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旋律发展成以中、苏、美、英、法五大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大战。孰敌孰友,谁是邪恶谁是正义,在二战过程中可以说是非常清楚的。
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期,世界上有良知的人都能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可以看到,西方政治人物普遍也都谴责当年的法西斯势力及其侵略行径,其中一些人也承认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直至2005年,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还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前往莫斯科参加俄罗斯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阅兵。不过,冷战时期以及近些年来出于反共或抗俄的需要,西方政界以及舆论界一些人开始按照“自身需要”裁剪二战历史,对二战的评价以及苏联当年的贡献一再改变口径。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这种历史观,归根结底是出于“西方中心主义”和自身种族优越论。当年,德、意、日法西斯的理念就是要以“优秀民族”来奴役甚至消灭所谓“劣等民族”,要侵占他国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正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帝国主义理念的极端表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年后的今天,这种观念彻底消失了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事实上,这类理念依然在以某些形式的变种继续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树立正确史观需话语权支撑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需要相当程度的国际话语权支撑。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依靠经济实力和国际秩序主导权等把控国际话语权,因而能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传播夹杂“西方中心主义”的二战史观。其中的主要手法,就是面对复杂的历史现象,仅挑拣并抓住有利于自己的内容予以夸大,为此甚至不惜进行故意曲解,对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则采取“选择性失明”。有历史良知和正义感的人,当然要打破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和其他一些思想逆流,以正能量的声音提醒世人明辨善恶是非。
纵观整个二战进程,代表正义的阵营也出现过“复杂”的一面,但正确的态度是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对历史要全面分析而不能按照自身需要进行片面解释。当年面对纳粹凶焰,英法为了自保而想祸水东引,签订牺牲他国利益的《慕尼黑协定》,这在国际上成为向侵略者屈辱妥协的代名词。随后,苏联曾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大战胜利前夕,美英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既分配了二战胜利果实,又表现出在别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出现这些现象,但从反法西斯战争全局来看毕竟属于支流,与纳粹的血腥屠杀不能相提并论。战后占领西德和日本的美国出于反苏需要,对法西斯势力的清算都不彻底。西德政权建立后,清算纳粹罪行时往往只强调其屠杀美欧更加重视的犹太人,而对斯拉夫人被屠杀数量更多的事实避而不谈。西方追究战时罪责时往往只谈党卫军,而把占德军总数90%多并有最多血债的“国防军”洗白。冷战结束后,有些国家为彻底否定苏联并出于对俄政策的需要,把二战时的苏联和纳粹等量齐观。这种历史观不仅是混淆了正义与邪恶,也等于否定了当年反法西斯盟国的共同奋战。
回顾80年前那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对德、日、意的正义战争是绝对的主流,不能被支流所否定。同盟国中实力最强的苏、美、英和艰苦奋战最久的中国在1943年被称为反法西斯国家中的“四强”,后来又加上解放了的法国,这五大国成为反法西斯国际阵营的代表。正因如此,1945年胜利凯歌奏响时,五国在旧金山牵头并会同其他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建立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为目标的联合国,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战后,以五国为主加上其他一些被侵略国,共同进行了惩治二战战犯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这又彰显了代表正义和公理的一方对法西斯恶势力的清算。
尽管二战胜利之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它依然带来了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保障的和平潮流。在二战以及国际政治历史与当今世界现实的交织中,世人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想继续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公平正义,我们需要坚定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坚决反对任何否定和篡改二战史实的做法。(作者是军史专家、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