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对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漫长的研发周期所带来的试错成本高、前期转化资金不足等问题,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拦路虎”之一。
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 5月8日,长三角媒体聚焦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探访了这个成立仅半年多的分中心。在这里,高校科研人员可以免去设备、经费、上下游资源等“柴米油盐”的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当中。
有钱有设备,科研人员可以埋头搞创新
“生物医药研发用到的科研仪器动辄几百万一台,而且采购周期要近一年,不管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都是我们初创团队不能承受的。”如今再盘起这笔经济账,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南京鼓楼医院博士后王亚峰显得很轻松,因为依托分中心平台的支持,他和团队不必为前期的硬件投入犯愁,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已经依托自有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多款免疫分析试剂产品。
去年下半年,王亚峰和团队开始考虑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转化并创办企业。在与分中心对接后,王亚峰带着成果于去年9月底入驻分中心,注册了英诺思(南京)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高校到落地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不过一两个月,我们就组建好了10人团队”,王亚峰说,这里的设备配置十分齐全,大大减轻了初创企业负担。
除了硬件支持,分中心还以全周期的资金支持为探索期的生物医药团队雪中送炭。芩领医药是由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创办院长郭青龙教授创建,研发方向始终聚焦于天然来源创新药物的开发。目前公司已完成了天然来源创新药物千层纸素由中国药科大学向芩领医药的成果转化,当前该产品已顺利完成Ⅰ期临床,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研究。芩领医药总经理孙中英介绍,借助分中心服务转化平台的硬件设备,企业快速推动了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同时也得到了多家金融机构的助力。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副主任吴昊介绍,分中心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84亿元规模的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体系,包括财政资金、天使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银行信贷等。分中心还打造了一支140余人专兼职技术经理人队伍,目前已接洽全国高校68家,遴选医药成果1123项,入驻项目31个,与各地高校合作建设15个校地共建创新体系。
吴昊表示,分中心专门聚焦高校科研成果不好转、不能转、不敢转等诸多痛点和难点,明确以服务高校早期科研项目建设为主要任务,创建了一系列支撑和助推机制,如实验设备、场地服务,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的服务,概念验证、技术服务解决方案,金融产品支持等。
左右都逢源,生物医药生态圈良性发展
正是通过完善优质的产业链条,精准成熟的服务体系,分中心能够寻找到更多合作伙伴。而分中心所立足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园区具备“学研产用”四位一体、全链贯通的生物医药生态圈,也吸引了众多项目落地,以期为项目转化寻找依托保障。
星智云开(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李源及其团队来自北京大学,主要致力于高校转化的新技术为神经与心血管药物研发提供服务。“分中心为我们对接了一系列先进的实验设备与专业技术团队”,李源说,从硬件、配套技术人员到数据处理软件与算法,分中心都提供了支持,极大提高了研究效率。而吸引团队远道而来的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集聚了大量星智云开的潜在客户。
星智云开的主要目标客户是国内外心血管、神经药物管线的生物医药公司和心血管器械公司,而南京生物医药谷聚集了1300余家基因与细胞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CXO、医药流通等领域的企业,分中心还为星智云开牵线搭桥,与众多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与潜在客户深度沟通,拓展业务渠道。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不仅是一座连接技术转化的桥梁,更是创新企业的孵化器。我们通过为高校团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支持,助力项目快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吴昊介绍,未来,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将持续发挥科技中介作用,进一步加强与高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中国南京药谷”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钱钰玲 陶禹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