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芷姗
编辑 | 汤安迪
32岁当上阿里P10是什么感受?
4月29日,阿里新一代大模型千问3开源,一经发布就直接成为全球最强开源模型。
当时,通义千问大模型负责人林俊旸在X上分享了一些开发过程中的细节。
林俊旸主导了通义千问系列大模型的开发、开源及生态融合。可以说,阿里开源模型的成功,他是主要推动者之一。
近期有传闻称,林俊旸已经晋升至阿里P10。
林俊旸的知乎个人界面显示,他于1993年3月19日出生,今年仅32岁,这个年纪,他成为了阿里现在最年轻的P10。
P10有多厉害?
阿里的职级按照技术路线来分,从P4-P14,P4、P5分别为应届本科生、应届研究生校招岗位。
P6-P8为核心执行层到专家层,大多数人的天花板就是P7,晋升到P8除了出色的能力外,还需要参加晋升委员会的现场面试,得到3位P9面试官的全票通过。
总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缺。
从P9开始,再往上都是战略决策层,集团副总裁兼夸克CEO吴嘉为P11,马云是最高一级P14。
林俊旸30岁出头就晋升为P10,说句天之骄子不为过。
北大外语系毕业
6年升4级
2019年,林俊旸从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毕业。
相对而言,林俊旸算是比较活跃的AI大佬,在小红书、知乎、X等社交平台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他名字的视频号里,标注为广东惠州,共发布了6个视频,5个都跟大模型相关,最新内容是通义千问在今年春节期间更新的千问2.5-Max。
大学时,林俊旸曾用包括300多万样本的英德词汇库做过测试,发现正常机翻的准确率大约为23%,而Transformer早期版本就可以达到27%,当下他预感到大模型的流行。
硕士毕业后,他直接加入阿里AI研究机构达摩院,成为智能计算实验室的算法专家,专注于大模型研究。
2022年11月,ChatGPT的问世,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模型竞赛浪潮。
2023年3月,阿里“1+6+N”组织变革正式落地,达摩院成为独立研究机构。
同年9月,达摩院的多个研究团队在阿里云重组,一起成立了通义实验室,阿里云CTO周靖人是其负责人。
林俊旸也从达摩院转到了通义实验室,变身为通义千问开源负责人。
现在,林俊旸的身份又一次革新。
6年时间,林俊旸从P6晋升至10,实属罕见。
林俊旸的晋升既跟能力相关,也与当时的内部环境少不了关系。
阿里被友商疯狂挖人
通义千问的前任负责人周畅(花名钟煌),2017年加入阿里,快速从P6晋升到P9,2023年成为大模型的核心人物。
第一财经报道,去年8月,周畅被字节以千万年薪挖角,薪资翻了好几番,层级换算连跳两级,现在在字节Seed豆包大模型团队,负责豆包多模态交互等研究。
当时周畅以“创业”为由辞职,试图绕过竞业协议的约束,结果被阿里发现,提起仲裁,目前该案还在审理中。
周畅离职时,还带领10多名通义千问团队资深成员一同加入字节,导致阿里遭受重大AI人才流失。
据传闻,周畅离职后,阿里给当时通义千问团队的几个核心部门员工都普调了一级,林俊旸也提升至P9。
稍微有点捡漏的感觉,不过运气也是一种实力。
近期,林俊旸又晋升一级,可能与友商字节豆包的好成绩有关。
当大模型迭代速度以月为单位后,传统按资排辈的晋升逻辑突然失效了。
除了周畅外,通义千问前身M6大模型的负责人、前达摩院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杨红霞于2022年从阿里辞职,随后加入字节,担任大语言模型研发技术专家。
去年,她从字节离职,加入香港理工大学任教授,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专注于学术研究。
而阿里却频频曝出高管离职消息。
仅今年就有两位通义实验室高管离职,层级为P10。
当32岁的年轻专家能够以火箭速度晋升至P10,而两任技术领军人物却接连被友商以高薪挖角,这也意味着AI人才竞争进入了白热化。
相比友商,阿里布局AI领域比较早,吸纳了很多AI人才,其技术团队和管理人才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当AI成为一项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后,阿里的AI人才无疑成为每个友商都惦记的香饽饽。
据传,阿里很多的AI高管都会三天两头接到猎头的电话,友商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挖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阿里不是留不住人,而是抢不过别人。
AI是年轻人的战场
AI是伴随着年轻人成长起来的新兴领域。
细数AI行业大佬,会发现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85后、90后: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出生于1985年,带领团队推出国运级的全球首个全开源MoE大模型DeepSeek-V3;
Kimi创始人杨植麟出生于1993年,从清华转计算机专业到卡内基梅隆攻读AI博士,4年完成博士学业并推出Kimi大模型;
Manus创始人肖弘出生于1993年,他提出的“新时代安迪比尔定律”,重新定义了AI智能体的商业逻辑……
他们有些在大学阶段,或者更早的阶段就接触到了AI、大模型等前沿科技,并且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去研究。
同时,年轻人对AI的接受度天然高于上一代人。2025年CNNIC数据显示中国20-29岁网民中已有41.5%使用生成式AI。
他们通过智能教育工具提升学习效率,在AI绘画、视频生成等创意领域释放潜能,甚至将AI作为情感陪伴的“虚拟伙伴”。
在技术迭代与社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年轻人既是AI的塑造者,也是AI的使用者、受益者。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经说过,年轻人比我们那代人优秀10倍以上,最优秀的人来了。他们受最好的教育,心智也很成熟。要在意他们,真的重视他们,发自内心地在意,听他们的需求是第一重要的,要认同他们。
AI是属于Z世代的科技叙事,在这场全球 AI 竞技中,谁掌握了更多的年轻专家、年轻受众,谁就更有可能在AI大战中胜出。
阿里接连提拔林俊旸2级,看似突然,甚至略微有点不可思议,但这肯定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选择,以林俊旸为代表的AI年轻一代研发群体,就是阿里在这次AI战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
并且,林俊旸也不会是个例,阿里不但要提拔,还要猛烈提拔,才有可能留得住人才,才能在友商的虎视眈眈中占领头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