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本刊记者 孙庭阳
基金公司不能再“旱涝保收”了。
这是5月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说的。在当天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吴清表示,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
基金公司“旱涝保收”,主要源于基金要收取固定费率的管理费。在这个政策导向下,基金公司更倾向于扩大基金规模,因为规模越大,管理费就会越高。
但吴清的表态传递出清晰信号:要引导基金公司更加科学地安排基金规模和盈利能力两大指标。
基金规模过大,赚钱的能力往往越弱。因为基金经理的能力有上限,比如管理60亿元的基金时,他可能得心应手,能给基民赚取超额利润。但基金公司规模如果膨胀到100亿元、200亿元,市场上好的投资标的就那么多,基金经理熟悉的股票也有限,管理规模扩大的结果,往往是赚取的超额利润越来越少。
巴菲特说得好,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规模到一定程度后,规模变大和增收不成正比;千亿基金年化收益难超15%,但百万资金翻倍案例比比皆是。
那如何找到规模和收益的最优解呢?
吴清说,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证监会当天公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要求,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
“业绩比较基准”“浮动管理费”是关键词。
先说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业绩比较基准是衡量此类产品真实业绩的“尺子”,比如一些主要投大盘股的基金以沪深300等指数为基准,主要投中小盘股的基金以中证500等指数为基准。基金在季报、中报、年报中,都要公布自己是否跑赢了这把“尺子”。
现在,监管层把是否跑赢“尺子”纳入考核指标,让基金不再盲目追求规模,回归“重回报”的初心。
再说“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
对于“浮动管理费”基金,现在市场上收取方式主要和基金盈利情况、基民持有期和基金规模挂钩。这种挂钩,能鼓励基金提升盈利、基民长期持有、控制基金规模。
基金管理费与盈利好坏挂钩,基金跑赢“大盘”多,赚到的管理费就多。反之,赚到的管理费少甚至赚不到。这样一来,基金管理费和基民利益绑定,鼓励基金努力跑赢“大盘”。
基金管理费与基民持有期挂钩,更长持有期对应更低管理费,能鼓励基民长期投资。持有期越长,跑赢概率越大。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考核基金的周期都是3年以上,也在引导基民养成长期投资基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