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机构之家)
5月7日,新疆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显示,核准王华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专属财险”)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新帅应为中石油财务专家、同时新晋两位少壮派高管
中石油专属财险作为集团旗下的专属自保公司,被定位为专业风险管理平台和保险安排工具,这也注定了高管人选必然遵循"集团委派、财务优先"的用人逻辑。
在梳理中国石油的高管资料时,机构之家发现,该公司有一位名叫王华的高管,1974年出生,现年51岁,目前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及公司秘书,其深厚的财务背景与险企的管理需求相契合,新任董事长大概率正是其人。
来源:中国石油官网履历显示,其拥有硕士学位,并取得正高级会计师职称。2016年10月起,王华先后担任中石油集团资本公司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中国石油集团财务部副总经理,以及中石油财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2022年6月,他被聘为中石油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同年8月兼任公司秘书。
这样一位深谙集团财务脉络的核心人物执掌专属保险平台,或有强化自保公司成为优化集团整体财务结构的重要定位。而王华作为中石油系"财务少壮派"的典型代表,过往在资金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无疑将成为他推动这一进程的有力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魏国良作为中石油专属财险的前任董事长,其任期在2024年12月12日画上句号。然而,魏国良离任前夕,因其对公司违规聘任无任职资格人员负有责任,被监管处以警告及7万元罚款。此外,2024年公司净利润近乎腰斩,业绩“滑铁卢”与监管处罚的双重冲击,让这场人事变动平添几分耐人寻味之处。
在董事长更替的同时,中石油专属财险近期也迎来了两位年轻高管的加入。2024年11月,40岁的袁秀奇接任总精算师,其此前在华安财险历任精算产品部、风险管理部要职,具备完整的精算条线历练;2025年3月,42岁的程凯出任副总经理,其深耕母公司中油资本体系,深谙集团运作。两位少壮派高管的密集到任,与董事长更迭形成人事共振,折射出这家央企自保公司正试图通过管理层迭代打破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困局。
甩开合资伙伴后,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暴增72.88%
中石油专属财险在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实现了显著的同比增长,达到132,230.12万元,增幅高达72.87%,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尽管收入增长,净利润却出现了33.05%的下降,降至8,041.46万元。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回顾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0.61亿元、11.47亿元、15.2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7%、8.1%、33.1%。经过两年的恢复,2024年的业务规模已经接近2021年的水平。而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业务收入已经达到2024年全年水平的86.6%,显示出公司业务增长的强劲势头。
数据来源:历年年报及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然而,利润表现却未能同步。2024年的净利润为2.36亿元,同比下降了48.7%,接近腰斩的水平。而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的进一步下跌,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
从承保端来看,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经营成本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分别为72.78%、76.51%和88.74%。尽管公司在承保端实现了显著的盈利,但经营成本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综合费用率分别为21.98%、19.49%、32.96%,综合赔付率分别为50.80%、57.03%、55.78%,2025年第一季度,综合费用率的显著抬升不容忽视。
此外,投资端的情况相对来说不容乐观。2024年,公司投资收益率及综合投资收益率双双降至-0.45%,与2023年的2.81%相比,出现了大幅下降。进入2025年一季度,尽管投资收益率回升至0.55%,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下降了0.12个百分点。
从具体科目来看,2022-2024年,公司投资收益分别为3.46亿元、2.55亿元和2.89亿元,而同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则分别为-0.56亿元、0.00亿元和-3.35亿元。2024年公允价值变动亏损金额显著增加,无疑为公司的投资策略敲响了警钟。
来源:2024年年报更值得警惕的是信用风险敞口急剧扩张。2024年年报披露,在不考虑担保或其他信用增级方法的影响下,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部分最大信用风险敞口从2023年末的6.34亿元飙升至2024年末的13.25亿元,增幅高达109%。这一数据暴露出公司在资产配置和风险管控方面存在较大隐患,投资组合质量正在恶化。
来源:2024年年报中石油专属财险近期保费激增的背后,暗藏业务版图的重构逻辑。随着原中石油系合资险企中意财险完成外资化转型,大量石油产业链相关业务或正加速回流至这家集团自保平台。这类专业性强、风险可控的能源类业务,恰是维持承保盈利的关键支撑。
在此背景下,由集团财务核心人物王华兼任董事长的人事布局更显深意——这位同时执掌上市公司财务大权的"多面手",或将推动自保业务与集团整体财务战略深度协同,在规模扩张与效益平衡间寻找新支点。不过,身兼数职能否确保对保险专业领域的足够投入,以及有效缓释投资端风险,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