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某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近日发布投稿提示: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如导师对于论文有实质性贡献,可署名为第二作者。这则提示何以引发广泛关注?笔者以为,提示抓住当下很多高校学子的痛点,捅破了“窗户纸”,为整治学术腐败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和推广。
从署名规范入手,遏制学术腐败。当前学术评价体系重视论文数量和署名顺序,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利益,不惜侵占他人署名权,部分导师未经学生同意便挂名第一作者,甚至存在荣誉性、馈赠性署名。这种“潜规则”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权益,也破坏了学术生态。
公平学术环境,要从保护弱势群体开始。在学术研究中,学生往往是弱势群体,其劳动成果容易被导师或其他权威人士侵占。该杂志的投稿提示有助于保护学生的权益,明确署名规则,按照实际贡献确定署名顺序,让他们能够在独立完成研究后,公正地获得应有的署名权,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激励更多青年学者投身学术研究。
此外,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处于学术生涯起步阶段的研究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或能减少学术腐败的发生。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应以研究质量为唯一准绳,主动承担把关责任,拒绝接受不符合署名规范的稿件,体现了学术严谨和对作者的开放包容,值得肯定。期待更多期刊加入规范署名的行列,共同推动学术风气的转变,营造清明的学术生态。
(张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