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购买了上下两册《战国策》,一直没有认真翻过。最近突然心血来潮,从书架上取下来想认真品一品。一读便掉不了手,一口气把上下两册都读完了。掩卷长思,感觉《战国策》就是古人外交活动的教科书。《战国策》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纂而成,主要反映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活动,特别是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给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国与国之间万变不离其利。西方人曾总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国战国时期外交工作早已践行了这个理论。战国时期军事、外交工作主要围着“合纵联横”这条主线展开。所谓合纵就是几个弱囯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所谓联横就是强大的秦国分化瓦解各弱国的联合,逐个支解合纵团队,为我所用,减轻合纵给秦国带来的压力,他的代表人物是张仪。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如此,国也如是。
二、为国谋同时也为己谋。战国时期的策士们穿梭于各国之间,游走于君王身旁。游说联纵,就把联纵的优势无限制放大;游说联横,就把联横的优势无限制放大。比如,同一个韩王,听了苏秦的合纵之说,兴奋地“抬起胳膊,卷起袖子,按着宝剑,仰天长叹:“寡人即使死了,也不能去侍奉秦囯。”听了张仪联横之说,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张仪说:“我有幸接受您的指教,我愿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两季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藩臣,并把宜阳献给秦国。”策士们在为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谋局布篇。
三、威逼利诱以达目的。策士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秦国为了拆散楚国与齐国联盟,派张仪出使楚国,答应给楚国六百平方里土地,条件就是楚国与齐国断绝同盟关系。楚怀王面对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喜不自胜,认为这是楚国外交的巨大胜利。当楚国真的与齐国断绝同盟关系后,秦国立马与齐国结盟,楚国不仅没得到秦国一寸土地,最后被逼割让土地给秦国,不然就面临灭国的危险。
四、挑拨离间、远交近攻。六国合纵对抗强秦,秦国则采取联横策略拆散六国联盟。六国之间并非铁板一块,为了自己利益各怀心事,都不想直接对抗秦国,都希望别国冲在战争第一线。秦国实现联横的有效手段便是在六国之间挑拨离间,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从中渔利。秦国采用范睢所献“远交近攻”之策,与较远的国家如齐国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劝说齐国不参与合纵对抗秦国,集中力量对邻近的韩国进行打击,使秦国领土不断扩大。打赵国时又先后采取贿赂手段,买通赵王身边的近臣,离间君臣关系。赵王先后中计,在长平之战中,撤换老将军廉颇,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40多万赵军被歼。与此同时,秦国在攻打赵国时,又使出恐吓其他五国之术,对五国宣称:“秦国还有四十万大军在白起手中,谁敢援助赵国,就由白起率军灭了谁。”吓得五国没有敢援助赵国的,坐等赵国失败。
五、祸水东引,转祸于邻。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邑,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接到了撤离上党郡的指令。冯亭为了减少秦国对韩国的压力,借助赵国力量对抗秦国,便决定将上党郡无偿献给赵国,将秦国这股祸水引向赵国。赵孝成王并没有识破冯亭的计谋,面对韩国送上门的大馅饼,与赵胜等商量之后欣然笑纳。殊不知,这下可捅了秦国这个马蜂窝,秦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能得到上党郡一寸土地,而你赵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将上党郡纳入自己的版图,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六、策士们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多边下注,胜败通吃。秦国由樗里疾率军准备攻打卫国蒲地。韩国纵横家胡衍对樗里疾说:“您攻打卫国蒲地,是为秦国呢?还是为了魏国呢?如果您占领了蒲地,卫国必然转投魏国。卫、魏联手攻击秦国,秦国不仅得不到卫国蒲地,还可能让魏国夺回西河之地。您损害秦国利益,使魏国受益,秦王怎能不怨恨您呢?你放弃攻打蒲地,我去告诉蒲地守将,卫君一定感谢您。”胡衍到了蒲地告诉守将,我让樗里疾放弃了攻击蒲地,守将对胡衍感恩戴德,连续跪拜,献出黄金六千两给胡衍,送给樗里疾黄金三百斤。
战国时期古人的外交手段、外交艺术与智慧,是解决当时各国所遇到的问题,有经验、有智慧,当然也有教训。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面对当今风云变幻、霸权横行的国际形势,仍然有学习与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