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5月是北半球由春季向夏季过渡的时期,这个看似寻常的季节转换,正悄然成为哮喘患者的“高危时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艳良提示公众,在享受夏日生机的同时,也要警惕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天气变热、极端天气增多,它还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过敏和呼吸道疾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空气污染加重 高温会加剧空气污染,比如臭氧(O3)、颗粒物(PM2.5)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和积累。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极端高温、野火、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增加,野火产生大量烟雾和PM2.5微粒,沙尘暴会携带细菌、病毒、花粉等微小颗粒,这些污染物能够刺激呼吸道,导致气道处于发炎的状态,增加哮喘发病的风险。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的环境中与寿命缩短直接相关。特别是儿童、老人和本身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伤害。
花粉过敏原增多且过敏性增强 随着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植物生长加快,开花早,花粉数量增加,花粉季变长,花粉本身的致敏性也在变得更强。
气候变化也让一些本来不在本地生长的植物,随着气温升高“北上”或者“扩散”到新地区。此外,污染物还能附着在花粉表面,改变花粉的结构,使它们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比如鼻塞、打喷嚏、眼睛痒,甚至哮喘发作。
雷暴天气发生时,强风会将花粉、霉菌等过敏原卷扬到空气中,并且使这些过敏原颗粒破碎成更小的微粒,更容易被人体吸入呼吸道。同时,雷暴带来的气压变化、湿度增加等因素,会使气道黏膜的通透性改变,让过敏原更容易进入气道,引发过敏反应,从而导致短期内大量患者出现咳嗽、喘息等哮喘急性发作的表现,也就是雷暴哮喘,严重时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真菌孢子增加 除了花粉,真菌孢子也是重要的过敏原。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比如暴雨、洪水后,室内外真菌迅速滋生,飓风过后,家中墙体、地毯、空调系统里容易滋生大量霉菌,空气中的孢子浓度极高,对呼吸道健康极为不利。释放出的大量孢子能引发或加重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中。
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健康风险?
虽然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健康风险:
关注空气质量 及时查看当地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空气污染严重时,尤其是PM2.5超标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运动;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预防过敏和哮喘发作 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或外出时戴口罩、眼镜,回家及时洗脸洗鼻;保持室内干燥,定期清洁空调、地毯、窗帘,防止霉菌滋生;合理使用医生开具的抗过敏药物或哮喘控制药物。
防范极端天气 高温天气时,避免在中午最热时段外出,保持充分饮水;野火季节,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大雨、洪水后,及时检查家中是否有潮湿或发霉迹象。
参与环保行动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减少碳排放,比如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都是在为减缓气候变化尽一份力。
□本报记者 宗晓畅 通讯员 马艳良
上一篇:慰问抢险队员 演绎责任担当
下一篇:古代外交活动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