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今,伴随新能源车新技术应用,动力电池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而在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电池安全国家标准也迎来了新变化。
升级安全性能要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初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超400万辆,同比增长近五成;新能源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概率角度来看,新能源车着火的事故率要小于油车,但是电池起火比汽油起火更难扑灭,复燃率较高,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起火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整体品质,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尚未达到新标准要求的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将拥有一年左右的过渡期来提升技术。
动力电池模型展示。吴博峰/摄据悉,新国标包含了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具体来看,这24项标准项目中,除了“过充电”“外部短路”“温度循环”这三项,其余项目均进行了修订或增加。其中,快充循环后安全、热扩散以及底部撞击这3项为新增或重要修订项目。
以底部撞击为例,在日常驾驶过程中,驾驶者难免会出现车辆被道路上的障碍物“拖底”的情况,这对于大多数电池包布置于底盘的新能源车而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此,新国标规定的测试方法为30毫米直径撞击头,150焦耳能量撞击3次,要求电池在受到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目前正在实施的标准为热失控事故留有“5分钟缓冲期”——允许电池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提供逃生窗口。而新国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首次增加了“内部加热”内容,不仅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而且还首次提出了“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的要求,将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针对频繁快充出现的电池老化问题,新国标也设立了门槛。在新增的快充循环安全测试中,重点考察具备在15分钟内将电池从20%充电至80%能力的电池单体,要求其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达到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
在快充技术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当下,这一测试要求的提出,能够敦促车企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兼顾充电速率与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国标以“零自燃爆炸”强制终结行业侥幸心理,安全性能成为核心决策因子,推动新能源车转向“安全信任驱动”,提升消费市场对新能源车产品的购买和使用信心。“新标准倒逼车企强化电池防护(如机械抗冲击设计、热失控预警系统),间接降低保险费率,形成从安全性能提升到使用成本下降,再到市场接受度提高的良性循环。”他说。
回归“价值竞争”轨道
在谈及新国标对于汽车消费市场影响时,王鹏表示:“新标准通过政策强制力倒逼企业技术迭代、重构成本结构、重塑市场认知,推动新能源车产业从‘野蛮扩张’转向‘价值竞争’。未来,技术领先者、成本管控者与政策协同者将共同定义产业格局,而消费者将成为安全标准升级的最终受益者。”
新国标的出台也将引导汽车市场从无序“内卷”逐步回归产品维度的高质量竞争。这一点,从刚刚过去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可看出变化。
车展现场,多家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厂商向记者表示:“接下来,将在研发更安全的动力电池方面展开积极布局,以更安全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
行业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但也有两成左右企业的产品安全性存在提升空间。
记者注意到,新国标起草单位涵盖电动汽车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36家单位,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小米、特斯拉等企业均在列。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比拼。4月27日,宁德时代获得两张符合新国标的检测报告,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新国标的企业。其中,通过检测的产品含电池单体与电池包。此外,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龙骨结构也是为新国标测试量身打造。
业内专家余丰慧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新国标的出台不仅有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而且还将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争夺市场份额,而非单纯依靠价格战或营销手段。
购车关注新国标
新标准有望重塑消费者心智。据业内统计,目前近八成购车者将“电池安全”列为选购首要因素,超越续航里程和智能配置。余丰慧认为,新国标通过严苛测试保障电池安全,能够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
从市场角度来看,新国标落地后,对于动力电池市场将起到强监管的作用。特别是此次提出的“不起火、不爆炸”的安全要求,直击新能源车的痛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振汽车市场消费信心。另外,消费者未来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可关注车辆是否通过新国标认证,以此作为购车的核心参考要素。
那么,新国标是否会导致企业端的成本上升?
余丰慧表示,虽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过高的成本可能会导致车辆售价上升,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共同努力,通过优化生产工艺、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同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使得新能源车能够在保持高标准安全性能的同时,依然具有价格竞争力,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受并使用新能源汽车。
除此之外,自新能源车市场推广以来,其保值率较低是业内公认的事实。5月7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新能源车保值率报告显示,4月纯电动车型保值率达45%左右,依然与较为稳定的传统燃油车形成鲜明对比。
针对这一现象,王鹏认为,新能源车保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在续航能力和充电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后,如果再大幅降低新能源车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解决消费者的安全焦虑,则必将提升车辆保值率,进而推动其升级为“消费者刚需”,实现安全、成本、市场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