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江苏常州,茅山春意盎然,千米地下深处,盐穴正悄然“变身”。
六年前,中国华能在此打造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盐穴里的“充电宝”一战成名。而今,华能再闯盐穴储能“无人区”,向建设世界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发起挑战。今年一季度,在建设团队的日夜攻坚下,1号主厂房顺利完成基础“出零米”。
筑牢基石:托举“世界工程”
3月23日,华能金坛盐穴储能二期项目一号机组施工现场传来一阵欢呼,主厂房顺利完成基础“出零米”,机组主体地下部分施工完成,具备上部主体结构施工条件。
俯瞰施工现场,圆形水泥“底座”整齐排列。“再过5个月,这里就要放置16个球形储热水罐。”项目机务负责人房久正介绍,储热水罐是“非补燃式”压缩储能的关键一环,压缩空气产生的热量就“藏”在水罐中,一旦与盐穴放出的空气相遇,就会直冲透平发电。“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油基储热方案,颠覆性采用水作为新型储热介质,利用水的高热容特性,有效提升储热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房久正说。
怎样才能把装满180摄氏度热水的球罐稳稳托住?团队为此设计了大体积环形基座,看似简单的形状却暗藏玄机。
16个“指环”不管是形状、高度、角度都要分毫不差,且混凝土量超过500立方米,浇筑和养护难度都远高于常规,浇筑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因为温差导致大面积开裂。
“我们实施分层浇筑,时间精确到秒,还将11个测温传感器埋进混凝土,确保温度稳定。”项目质量负责人赵旺紧张地盯着底板中心温度,当显示器稳定在61摄氏度时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下肯定能把‘球罐大宝贝’给托稳了!”
从零开始:挑战储能技术大型化
深耕金坛六年,从“一张白纸”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建领跑世界的“中国标准”,华能江苏公司金坛盐穴储能团队一路开疆拓土,填补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行业空白。
一期到二期,60兆瓦到700兆瓦,意味着集成系统设计的难度呈指数增加。于二期而言,一期项目攻克的三段串联式压缩机是否还适用?技术是否还有创新升级的潜力?储能效率是否还能再提升?金坛盐穴储能团队带着难题再一次从零开始。
“将空气压缩进4个30万立方米的盐穴,是对压缩机控制空气温度、压力、流量的巨大考验。”陈辉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基于江苏公司主导创建的“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跑遍国内三大动力制造厂和压缩机制造商,组建系统模型,精准计算优化参数,最终将设计确定为两线并列接入盐穴,每条线串联四段压缩机。“与一期相比,压缩机的数量从3台增加至8台,压缩空气流量一下子从21万方/时提升至108万方/时。”陈辉介绍时难掩兴奋。
一边攻技术一边降成本,金坛盐穴储能团队将二期项目核心性能指标——储能效率从 60%提升至70%的同时,大幅降低单位建设成本,为后续空气压缩储能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在二期项目“隔壁”,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一期项目)经过8小时的压缩蓄量,此刻正在准备进行膨胀发电。两年多的磨合历练让这个大型“充电宝”已经可以熟练应对复杂多变的电网负荷需求,精准迅速响应,有效平抑电力峰谷差,仅一天内就可实现“一充两放”“多充多放”运行,创造了“累计提供调峰电量超3亿度”“安全运行超900天”“完成储发周期超500次”等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的多个历史首次,验证了新型储能在电力保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了“源网荷储”的友好互动。
从一期平稳运行到二期加速建设,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在以“大国重器”的姿态,成为我国新型储能领域的标杆典范。未来,电力还将与盐穴发生更高效、更稳定、更绿色的“化学反应”,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能源保供保驾护航。(石函鹭 李昕葳)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