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于丽爽)近期,在喇叭沟门满族乡、汤河口镇等怀柔区北部山区乡镇的山岗上,经常能看到身穿“北京考古”马甲的工作人员,一会儿拿着洛阳铲在果树林里打探孔、看土样,一会儿在土坡上刮剖面,专捡石块和陶片。
202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启动了北京地区早期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计划沿着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泃河五大流域开展系统的田野调查,目前足迹已覆盖房山、门头沟、延庆三区。今年,怀柔区的调查工作也正式启动。
怀柔哪些地方有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从史前到历史时期是否连续,北方和中原文化如何影响北京地区……这些历史之问,或将有新的解答。
“我们平时调查前,会先查阅当地的历史地理和考古发现资料,但针对具体村庄的地形地貌,我们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每到一处会先跟老乡打听,你们这哪儿有土坎、哪儿有地势比较高的土梁,哪里发现过古代的遗物等,之后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和当地地貌,我们再去现场寻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王佳音介绍。此次调查工作开始前,怀柔区文旅局整理提供了相关资料。
为什么要找土坎和土梁呢?“本地部分土坎和土梁属于地貌学中所称的二级阶地,通常地势比现有村庄要高。这种地貌在北京不是到处都有,在怀柔的白河、汤河流域保存比较多,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早期人类的遗物。”在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一处山坡上,王佳音指着眼前的土岗说。
人类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人类,通常会居住在离水既近又不会被淹的地方——一级阶地上。沧海桑田,地势抬升,河水持续下切,原来的一级阶地会被抬高为二级阶地。
找到二级阶地后,如何寻找早期人类的遗物呢?王佳音从汽车后备箱里拎出一塑料袋石头和陶片,倒在地上,给大家展示——这是之前她们调查的成果。
“这个,我们叫石片。”她挑出一块小石头开始讲解。这块石头有一面相对较平,但能看到一个凸起的点。“这个面叫劈裂面,这个点叫打击点。”古人相中一块石料后,就会用另一块石头砸它,被反复砸的受力点就是打击点。砸了几下后,石头裂开了,掉下一块,石料变成石核,掉下来的石头会形成一个比较光滑的劈裂面。沿着打击点,在劈裂面上会形成放射线。根据石料的不同,有的劈裂面上还会有鼓起的地方——打击泡。古人砸一块石头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工具,所以石片通常会有像刀刃一样的边缘。现场,有的石片边缘还能看到使用过的疤痕和磨损痕迹。
据介绍,怀柔区的田野调查工作3月份启动,目前已经调查了50多个村庄,发现了近20处人类早期活动遗址或采集点以及大量遗物。这些遗址有的是以前记录过的,有的是新发现的。此次调查将持续到年底,后续还会开展土壤采样和整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