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纺织行业涉及日常消费的多个领域,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服务“三农”、增加出口的重要产业,行业总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基本情况
(一)事故总体情况。
2024年,全国轻工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228起、死亡228人。其中,较大事故3起、死亡13人,一般事故225起、死亡215人。纺织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32起、死亡29人,全部为一般事故。
相较于2023年,轻工纺织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减少26起,死亡人数减少27人。
(二)行业分布情况。
2024年,按照细分行业分析,轻工纺织行业事故起数前五位依次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木材加工,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纺织业。这5个细分行业共发生事故168起、死亡161人,占轻工纺织行业事故总量的64.6%、62.6%。
(三)事故类型情况。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1-1986)规定,按照事故类型分析,2024年轻工纺织行业居前五位的事故类型分别是机械伤害108起、死亡99人,高处坠落45起、死亡42人,物体打击26起、死亡25人,触电22起、死亡20人,中毒和窒息19起、死亡35人。这5类事故类型占轻工纺织行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84.6%、85.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是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占比高。轻工纺织企业存在大量发酵池、腌渍池、污水处理池等典型有限空间,由于有机物发酵、通风不畅等原因,极易造成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积聚或氧含量不足,作业人员中毒和窒息风险较高。2024年发生2起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造成10人死亡。事故暴露出企业落实《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不到位,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不清楚,不落实作业审批制度、“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程序和监护制要求。发生事故后,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盲目施救,导致“一人遇险、多人遇难”。
二是机械伤害事故防控难度大。轻工纺织行业存在大量转动、输送、提升等机械设备,设备运转导致的碰撞、夹击、剪切、卷入等机械伤害事故是轻工纺织行业占比最高的事故类型。2024年发生108起机械伤害事故,造成99人死亡。事故暴露出轻工纺织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自动化水平低,普遍存在对运动部件安全防护不当、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转或联锁保护系统缺失等问题隐患。另外,部分企业对新工艺、新技术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不够,风险防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是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普遍不高。轻工纺织行业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企业主要负责人普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思想,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人员配置、安全投入、建章立制、风险辨识管控等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企业用工量大,多数作业人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性强,难以通过长期和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下一步措施
一是进一步强化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防控。加大《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宣传培训力度,大力推进有限空间作业监护制实施,针对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造纸、羽绒羽毛加工、纺织印染等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企业加大帮扶指导力度,聚焦监护制、作业审批、防护用品使用和应急救援装备配备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
二是有效防范机械伤害等高发事故。督促轻工纺织企业重点防范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和触电等高发事故,有效落实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完好、电气与机械联锁、紧急制动灵敏有效等安全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推动轻工纺织企业工艺设备改造更新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淘汰相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推进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三是科技赋能提升企业安全保障水平。针对轻工纺织企业有限空间易发事故环节、部位,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推动企业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装备。
四是推动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积极推动轻工纺织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和内部事故隐患报告奖励制度,提升企业预防事故内生动力。加强对小微企业帮扶指导,提升行业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