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力量崛起重塑A股定价逻辑
本报记者 方凌晨
A股正在见证指数力量的崛起。
在ETF加速突破4万亿元规模大关的背后,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指数型基金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迅速崛起,不仅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在A股市场定价中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业内人士认为,在被动指数型基金资源配置逻辑引导下,资源会向科技创新等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领域集中,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在各方合力下,当前我国指数投资生态已初步建立。随着指数化投资进一步发展,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协同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推动资本市场投资生态持续优化。
结构性重塑
A股市场定价逻辑
境内ETF规模发展速度再次被刷新。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ETF市场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即第四个万亿元扩容周期缩短至约6个月,而2024年其曾以9个月的时间完成第三个万亿元增量。
这一加速扩容的背后,是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公募机构发展与投资者需求的多维共振。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发力,通过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产品创新等举措,为ETF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ETF凭借其透明化、低成本和交易便利的特点,契合了投资者日渐增强的分散投资和资产配置需求。公募机构在满足投资者需求、适应市场机构化趋势的同时,也着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大ETF产品开发与布局,不断丰富产品线。
当众多投资者还在惊叹ETF爆发出的强劲生命力,ETF已不再满足于“被看见”而是悄然掌握“话语权”,开始重塑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新格局,显著影响A股市场定价逻辑。
通过对公募基金2025年一季报与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报相互印证分析,《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指数型基金持续壮大,购买力及影响力不断增强。
以公募基金前二十大重仓股为例,座次更迭背后离不开ETF的“支持”,同时ETF持股市值在公募基金持股总市值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登顶公募基金第一重仓股的宁德时代获1861只公募基金持有,总市值共计1467.82亿元。其中,持有市值前八名基金均为ETF,合计持有宁德时代558.4亿元,占比约为38%。东方财富获350只公募基金持有,总市值达474.02亿元。其中,持有市值前16名基金均为ETF,合计持有东方财富359.96亿元,占比约为76%。
除自身特点优势鲜明外,上述公司作为指数成份股无疑会率先进入ETF的配置视野中,随之而来的增量资金,不仅为公司股价上涨提供动力,也将促使交易行为更趋稳定,公司投资价值得到有效挖掘。
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基金”)指数投资部相关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有望结构性重塑A股市场的定价逻辑。”
“从市场流动性维度来看,指数型基金的被动跟踪属性或强化成份股的流动性溢价,纳入主流指数的个股因资金被动配置需求增加,估值中枢可能系统性抬升。从市场有效性维度来看,A股定价效率或呈现结构性分化,主流指数成份股定价逻辑更加倚重与编制方案相关的市场Beta(市场收益),而中小市值非成份股的价格发现功能可能面临边际弱化。”该人士进一步表示。
实际上,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前二十大重仓股均有自己的指数“编制”。其中,海光信息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进入公募基金前二十大重仓股之列,这与其相继被纳入多个指数不无关系。海光信息在2022年被纳入科创50指数成份股,2023年被纳入沪深300指数、上证50指数、上证180指数的成份股,又于2024年被纳入富时中国A50指数、中证A100指数、中证A500指数的成份股。此外,海光信息还是中证全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指数、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国证半导体芯片等指数的成份股。
2025年一季报显示,海光信息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ETF占据五席。而从2023年一季报来看,彼时海光信息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更多的是主动权益基金。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基金”)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伴随ETF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指数型基金在A股定价权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动指数型基金通过跟踪指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市场整体的价值水平,有助于减少市场非理性波动,提升市场整体定价效率。”
服务国家战略
积极捕捉发展机遇
ETF的蓬勃发展,不但有效提升了底层资产流动性,更在不同行情环境下,起到了市场“稳定器”的作用,特别是在获取超额收益日益困难之际,指数产品必然会走向“舞台中央”。
从衡量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影响力的市值占比指标来看,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5.87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是8%。ETF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股票ETF持有A股市值为2.77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是3.78%。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分类,股票ETF持有A股市值一直在增长,A股流通市值占比从2015年6月30日的0.37%增长到2025年3月31日的3.78%,显示出股票ETF作为重要配置工具的价值。
与此同时,A股市场被动化投资趋势仍在继续。继2024年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在A股中的持股体量首次超过主动基金后,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股占比持续提升。兴业证券策略团队研究表明,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偏股型公募基金(主动偏股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中,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股占比达51.11%,超过主动偏股型基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持股占比达54.82%,较2024年四季度末提高了0.34个百分点。
华南某公募机构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公募基金行业进一步坚守长期投资的理念,抑制市场的投机行为。同时,其为市场带来了更多增量资金,有利于增强市场活跃度。
此外,ETF吸引资金流入特定领域,有力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实体经济发展,切实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捕捉发展机遇。
“被动资金的配置逻辑加速了资源向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领域集中,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同时,宽基指数对龙头企业的持续增持强化了行业集中度,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和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而细分领域的行业及主题指数则为中小型优质企业提供了增量资金的关注,上述分层配置机制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南方基金指数投资部相关人士如是称。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多位受访人士一致认为,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指数型基金的长期配置逻辑,有望引导并促使上市公司提升长期竞争力,如更加注重市值管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强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加大研发投入以提高行业渗透率等。同时,被动资金的“规则导向”属性有望督促企业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和财务规范性,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
国泰基金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被动指数型基金的发展壮大,上市公司会更加重视市值管理,以争取被更多指数纳入成份股。另外,被动指数型基金的长期投资特性也促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长期战略规划,减少对短期财务指标的过度关注,加大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以提升公司长期竞争力。”
各方合力构建完善
指数化投资生态
当前我国指数化投资仍有显著发展空间,在构建完善指数化投资生态过程中,需要市场各方同题共答、增强合力。
2025年以来,监管部门围绕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精心规划“路线图”。1月份,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紧接着,中国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公募基金、指数编制机构及相关服务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营造“长钱长投”环境、推动公募基金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交易所与指数公司持续丰富指数供给。中证A500指数、科创综指等重磅宽基指数相继问世,行业主题指数也在不断上新。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ETF行业发展报告(2025)》中提出,要进一步丰富宽基指数体系,推动中证、上证、A系列指数协同发展,持续完善宽基ETF产品布局,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优质投资标的。
公募机构则积极布局指数相关产品,甚至在指数正式发布前“抢跑”,火速提交产品申报,并在获批后迅速开始发行工作。以科创综指为例,该指数于今年1月20日正式发布,而在1月13日,首批科创综指ETF就已申报;1月22日,相关产品获批;2月17日,首批科创综指ETF集体发行。
机构投资者也在进一步加大ETF配置力度。除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中长期投资者多次大手笔增持ETF外,保险、私募等机构也在不同程度增配ETF。招商证券非银金融团队研究发现,险资对ETF配置力度明显加大,2024年末险资持有ETF基金份额达2188.17亿份,较年初增长40%。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指数投资生态已初步建立,在产品丰富度、市场活跃度、市场参与者等多个维度均有所体现。具体来看,一是指数产品多元化,创新产品持续推出;二是市场成交活跃度高,产品流动性较为充裕;三是指数投资参与者数量有显著增长,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
“长期来看,被动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可能加速市场资金向头部公司集中的‘马太效应’,但也需注意被动投资的同质化交易在极端行情下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前述南方基金指数投资部相关人士向记者提示。
对此,庞亚平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快指数产品创新。过去一年,ETF产品创新速度加快,但仍需在策略类、跨境指数等方面开发出更多创新品种,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标准化投资工具。同时,需要将ETF的工具属性和投资策略相结合,帮助投资者配置好指数,提升投资者体验。
不过,指数投资与主动管理并非对立取代的关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动态平衡发展的生态。中金公司研报认为,被动化趋势下,各类指数产品丰富,投资者围绕各类指数产品的投资,使得市场能更清晰地看出哪些Beta(市场收益)更重要,以这些Beta作为基准,大量主动管理型产品相互竞争,努力以相对更小的跟踪误差做出相对更高的超额收益。在这个主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对指数成份股进行价值发现与纠正错误定价,从而对指数权重进行持续的影响与优化。以此往复形成生态循环。
未来,随着指数化投资不断发展,公募基金行业将加速构建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协同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资本市场投资生态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