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伴随着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重组完成,国内券业“双航母”格局基本形成。
日前,重组完成后的主体国泰海通(601211.SH)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18亿元,同比增长约4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为122.42亿元,同比增长约3.9倍。
截至目前,A股49家证券公司2025年一季度报告均已出炉。国泰海通是唯一一家归母净利润超百亿元的券商,其营业收入排名第二,是仅有的两家营收超百亿元券商之一。
截至今年3月末,国泰海通资产总额约为1.69万亿元,仅次于中信证券,屈居行业第二。
2024年,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完成联合重组,国泰海通通过向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募资100亿元,公司财务状况改善。
国泰海通看好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4月10日,公司公告,拟出资不低于10亿元、不超过20亿元,在未来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
首次营收净利双超百亿
资本市场活跃,券商行业头部优势凸显,经营业绩高速增长。
根据近期披露的一季度报告,今年前三个月,国泰海通实现营业收入117.73亿元,同比增长47.48%;归母净利润122.42亿元,同比增长391.78%。
营收净利均超百亿元,国泰海通表现突出。
从已经披露的A股券商一季报看,中信证券仍然是行业“一哥”,其营业收入为177.61亿元,同比增长29.13%;归母净利润65.45亿元,同比增长32%,排名行业第二。
今年一季度,49家券商中,营业收入超过百亿仅有2家,那就是中信证券和国泰海通。
从归母净利润的角度看,如果剔除非正常因素,中信证券稳居行业第一,国泰海通只能屈居行业第三。
今年3月14日,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联合重组完成,重组后的主体更名为国泰海通。
此次重组,今年一季度,国泰海通获得约85.47亿元的营业外收入,即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也就是重组产生的负商誉。如果没有这笔收入,国泰海通的归母净利润恐怕难以与中信证券匹敌。
当然,不能忽视国泰海通的盈利能力。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为32.93亿元,同比增长60.65%,亦为高速增长。
扣非净利润方面,今年一季度,国泰海通屈居行业第三。排名第一的是中信证券,达到64.37亿元,排名第二的是华泰证券,为36.14亿元。
今年一季度,华泰证券业绩也为高速增长,其实现营业收入82.32亿元,同比增长34.83%;扣非净利润36.14亿元,同比增长61.42%。
国泰海通的扣非净利润与华泰证券的差距不大,今年全年有机会超越华泰证券,跃升为行业第二。
今年一季度,国泰海通的经营业绩为何能大幅攀升?
资本市场活跃,国泰海通受益匪浅。今年一季度,公司投资净收益达70.76亿元,而上年同期为亏损30.19亿元。不过,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29.61亿元,上年同期为54.34亿元。整体而言,综合这两个指标,今年一季度较上年同期增加16.42亿元。
总资产1.69万亿居行业第二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联合重组后,国泰海通的资产规模跃升为行业第二,国内券商 “双航母” 格局形成。
从一季报披露的数据看,国泰海通多个指标发生了变化。
截至一季度末,国泰海通总资产约1.69万亿元,较上年末的1.05万亿元增加约0.64万亿元,增幅为61.58%;净资产3216.95亿元,较上年末的1707.75亿元增加1509.20亿元,增幅为88.37%。
从国内49家券商披露的信息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泰海通的总资产居行业第二,是行业老三华泰证券总资产的2倍多。期末,公司净资产(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3216.95亿元,超过中信证券的3024.38亿元,居行业之首。
就资产负债端而言,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泰海通货币资金3614.64亿元,较上年末的2110.20亿元增加1504.44亿元,增幅为71.29%。此外,结算备付金、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指标较上年末均有大幅增长。
业务方面,今年一季度,公司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26.52亿元,同比增长76.96%,主要是股基交易量同比增加;利息净收入6.94亿元,同比增长97.93%,主要是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导致的业务范围扩大;业务及管理费49.19亿元,同比增长48.29%。
从一季报看,国泰海通的多项指标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联合重组效应释放明显。
国泰海通表示,今年一季度,公司主动把握市场机遇,全面推进零售、机构和企业三大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相关工作,加速向国际一流投资银行迈进。
目前,国泰海通的总股本约为176.30亿股,总市值为3045亿元,站上3000亿元大关,仅次于中信证券,位居行业第二(不含东方财富)。
国泰海通看好未来发展前景。今年4月10日晚,公司披露,未来3个月,将出资不低于10亿元、不超过2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