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你在看微短剧的时候,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状态——夸张刺激反转的剧情,每一集到关键处就戛然而止。你像被“钩”着一样,一集又一集看下去。当你看时间才发现,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这时心里产生“自责”,又荒废了这么长时间。
其实,看一部电影大作,也会花这么长时间。不同的是,一般不会产生自责感。
“五一”期间,抖音等平台集中下架了一批涉嫌违规的微短剧。从今年开始到现在,各平台下架的微短剧数量已达数千部。
为什么要下架?其实和你产生的自责感息息相关。
仔细分析自责的原因,是因为你觉得花的时间很没有营养。换句话说,这是当下微短剧行业存在的痛点:部分剧只重视感官刺激的“爽感”,缺失营养丰富的价值内核。
这类微短剧,短期看,可能在一定市场范围内有收获;但从长远可持续的角度看,当观众情绪刺激达到阈值时,单一的“爽感”没了新鲜度,很容易昙花一现。复仇、赘婿、逆袭、豪门等“爽感”题材,也制约了微短剧精品化、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另一方面,微短剧市场变现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植入、超前点播、流量分成等,这种模式下,后劲不足将难以形成长尾效应,制约了后续开发。
“五一”期间下架的微短剧,涉及问题包含内容浮夸低俗、价值导向不良等。抖音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将持续推进微短剧内容治理,鼓励和推广优质微短剧,对含有不良价值观导向、违反公序良俗、低俗“擦边”等违规内容的微短剧,以及相关违规账号进行治理。
微短剧作为当下大家喜闻乐见的载体,需要进一步规范内容,遏制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传播,以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些创作团队已经开启了探索。前不久火爆全网的作品《家里家外》,以一个川渝重组家庭为切入点,窥见上世纪80年代人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他们勤恳踏实、热情生活、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时代风貌。
剧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蔡晓艳。“歪”只是她的表象,这背后,女性的坚强与独立,对家庭的热爱与付出,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化解家庭矛盾,才是让这个角色立体起来的地方。
我自己也是一名微短剧观众。微短剧观众和长剧观众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微短剧观众也愿意在剧中看到一些具有思辨性的、有意义的价值传达。
从“量的狂欢”到“质的突围”;从“娱乐工具”到“文化载体”。简约但不简单,为大家提供既接地气,又有审美价值的产品,让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生活。这样的微短剧,会更有吸引力。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看了,但不会让我们产生自责感的微短剧,在大家身边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