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5月6日,中山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会上举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并宣布成立17个研究中心。记者从会上获悉,该校将在2025年本科招生中新增4个“人工智能/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双学位项目”),并面向在校学生推出9个相关微专业,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17个研究中心覆盖文理医工多个学科
据悉,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下设17个研究中心,覆盖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文理医工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包括高性能智能化科学工程计算、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类脑感知器件、智能软件、多智能体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群体智能、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表示:“一方面,中大将持续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另一方面,中大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赋能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会上还发布了《中山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工作方案》,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行政治理三个方面15项工作任务。中山大学将整合全校算力资源,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发展和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中山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领头羊”,要勇担时代使命,把人工智能放在推动中大“由大到强”的战略坐标中系统谋划,坚持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突出应用导向,服务国家战略。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0年6月成立。2024年12月,人工智能研究院配置了近4万平方米科研场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平台。
新增的双学位项目将在今年招生
据介绍,今年中大将新增10个双学位项目,其中4个是“人工智能/计算机+”,并推出了9个相关微专业。
记者了解到,新增的4个双学位项目将在2025年本科招生中作为单列专业公开对外招生。各项目不仅融汇了中大金融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优势,依托雄厚师资和大科研平台作支撑,还具备“深度交叉融合”“产学研用全贯通”等特点。
据悉,“金融学+计算机”双学位项目(邹至庄班)由岭南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共同建设;“管理学+计算机”双学位项目(霍英东班)由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霍英东基金会联袂打造;“金融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由国际金融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联合推出;“大气科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由大气科学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合作打造。
对于在校学生,中山大学同样强调“促进交叉,尊重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成长空间。依托岭南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旅游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商学院(创业学院)等院系,学校面向各年级学生推出9个有关微专业:人工智能经济学,计算、数据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无人系统,数字化服务运营,技术、艺术与文旅创新,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创新、创业与金融科技。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后即可申请微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