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陶 李 本报记者 魏 彪 李金枝
草木葱茏,万物并秀。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立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民俗风情。今年五一假期恰逢立夏节气,各地持续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吸引市民游客打卡体验。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古时为了提醒人们,特在入夏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谓之“做夏”。在福州地区流行煮鼎边糊“做夏”,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后下田劳动,还要分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称之为“送夏”,寓意添福添寿添和气。
5月5日,2025年闽都鼎边民俗文化嘉年华活动在福州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举办,现场参与鼎边糊制作的各路高手取火开灶,用最传统的方式、娴熟的手法烹煮鼎边糊,让鼎边糊的味道层次更加丰富。市民游客不仅近距离观赏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精湛表演,还品尝到了经典口味和创新时尚口味的鼎边糊。
此外,在闽南地区,有立夏吃虾面的民俗,闽南语中“虾”与“夏”谐音。在福安市,“立夏”这天要吃小笋,寓意像笋一样茁壮。在龙岩市,立夏这一天每家都会吃上一碗由糯米、猪肉、香葱、香菇、虾米等做成的油饭,寓意着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会饿肚子。
看非遗巡游嘉年华、体验传统立夏民俗、逛非遗花伞市集、绘半山泥猫……5月5日,“运河夏意·万物并秀”第十四届“中国二十四节气·人类非遗半山立夏”民俗活动在杭州市大运河杭钢公园举行。活动除开幕式外,还举办了“寻味立夏·万物并秀”杭州市非遗民俗巡游展演等,绘泥猫、草鞋编织等体验活动吸引市民游客踊跃参与。
时值立夏,一些文博场馆也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举办“瓷上观夏 指尖纳凉”立夏节气活动,带领青少年解锁立夏时节的自然奥秘。“古人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蝼蝈鸣叫、蚯蚓翻土、王瓜生长,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活动现场,指导老师带领青少年深入了解立夏节气的渊源、习俗与文化内涵,从“立夏尝三鲜”的饮食传统,到“斗蛋游戏”的趣味民俗,一个个精彩故事揭开立夏的“神秘面纱”,让青少年在文化熏陶中,深切感受传统节气的深厚底蕴。
“立夏蛋,满街甩”说的是立夏时节小孩子们参与的“斗蛋”习俗。立夏时,小孩子将水煮蛋装在一个彩色网兜里,挂在脖子上,找其他小朋友比一比谁的蛋壳更硬。此外,立夏还有“秤人”习俗。人们在村口挂起一个大木秤,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司秤人讲着吉利话,寄托对老人长寿、孩童茁壮成长的美好期许。
立夏时节,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的鸡飞镇历来有赶立夏街、泡立夏澡、吃不老蛋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家的农特产品、农具拿到街上销售。日前,鸡飞镇第二十二届“多彩立夏·魅力鸡飞”立夏旅游文化节举办,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举办立夏旅游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鸡飞镇副镇长李鑫介绍,文化节内容丰富,包括民俗晚会、“立夏杯”篮球赛、农耕活动、温泉康养、商品展销等,为游客提供游乐、餐饮、购物、旅居等体验。
5月5日,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开启传统民俗活动——食粥度立夏。立夏粥又名“百家粥”,每年立夏,当地百姓以村为单位,由村中长者挨家挨户取来各种米和豆,将其熬煮成粥。待粥熬成后,全村老少共品立夏粥,寓意在这一年身体健康、平安喜乐,村民们还会表演各种节目以示庆贺。
当天,主体活动在梁家园村举办,几百公斤粥米被熬成六大锅“百家粥”。数百村民游客围桌而坐,一边品尝香浓的立夏粥,一边观看非遗表演,好不热闹。“这种体验很有意思,粥里能吃出五谷清香,还能感受‘百家米聚千家福’的深意。”天津游客王乐说。
上一篇:走进老厂区 玩转新文旅
下一篇:推动公共资源在“阳光”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