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纯
五月的京城处处飞花。有雅趣之人将赏花延伸到家中,以枝为笔,以瓶为卷,书写花的浪漫——这就是插花。插花古时为文人四大雅事之一,如今已成为普通人点缀生活的日常。
东方插花源起中国
世界上有两大插花流派,即东方插花和西方插花。它们在插花风格上各异,而且各自沿着不同的历史轨迹发展而来,但在现代,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大有“合二为一”之势。
据考证,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与花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人们用“华夏文明”来彰显中国的璀璨文化,其中“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在魏晋之前,“华”与“花”共享着同样的意义,其象形字形态仿佛一朵绽放的鲜花,美丽动人。
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除了龙以外,“花”也曾是中国古老的图腾之一。在远古的农耕时代,花朵的盛开与凋零,直接关系到先人们的生计。他们发现,花开得越好,果实就越丰硕。于是先人将对花的敬畏与喜爱,镌刻在陶器之上。花,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寄托着民族永不衰败的期许。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制器皿上,经常能见到花瓣纹、花叶纹等彩陶纹样。
随着文明的演进,“花”逐渐从图腾崇拜转变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先秦时期,古人已经使用花卉表达感情。《诗经》中有名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里的“芍药”相当于现在的鲜切花,那时已是古人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媒介。还有屈原在《离骚》中所写:“制芰(音jì,指菱叶)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把菱叶裁剪成上衣,用荷花作为下裳,将象征高洁的花卉融入生活,既展现了屈原非凡的想象力,又体现出他洁身自好的操守。从广义上讲,这些是插花艺术中花束和人们佩戴鲜花的早期记录。
那么,这种情感载体是何时以“插花”的形式出现在古人生活中的呢?大概是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时宫中已有插花的风尚。汉代还有个与插花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汉惠帝的张皇后是一个爱花成癖的人。她的宫中,四季都种植着鲜花,而且张皇后还会亲自浇灌。到了花开的时候,她就将这些花摆放到屋内的床榻和几案上,精心修剪和设计——就像今天我们在家中摆放鲜花一样。
在河北望都县东汉墓壁画中绘有一陶质圆盆:圆盆置在方形的几架上,盆内立着6枝小红花,好似插在陶盆中的折枝花。说明当时插花已经开始讲究形式,并配上几架。虽然那时的插花技艺尚显粗糙,但已初见雏形。
我国最早记载器皿插花的文字出现在《南史》中。根据记载,当时,晋安王子懋的母亲阮淑媛重病缠身,请来僧人作法事祈愿。“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有人献莲花于佛前,僧人们用铜罂装水来养护被供于佛前的花茎。子懋哭着许愿,如果能让母亲痊愈,“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没想到,斋戒七天后,莲花果真没有枯萎,甚至色泽更加鲜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佛教的传入,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成为了佛教的供养物。
唐代章怀太子墓出土的插花图像壁画,证明插花的新形式——瓶花已出现在唐代宫廷。随着唐代经济繁荣发展,插花逐渐深入唐人的日常生活。唐代还出现了一种插花器皿叫作“春盘”,是以盘为地,用蔬果、假山石作为临时固定花枝的工具来插花。唐代诗人欧阳詹曾作《春盘赋》歌咏春盘的“百卉争新”。这种春盘有个缺点是不能插大花且不稳定。五代时期,郭江洲在春盘的基础上,专为插花发明了内置很多洞孔的占景盘,表明此时插花艺术已成为专门学科,传统插花艺术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
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捧花侍女图。
宋徽宗亲撰插花专著
在宋代,插花与焚香、点茶、挂画同列为生活四艺。宋代的文人追求风雅,对花有着偏爱。在宋代,流传着“四相簪花”的美谈。当时的人们认为,金带围(芍药的一种)盛开,城中就会出现安邦定国的相才。北宋时期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词人韩琦宴客时,将金带围剪下,簪在自己与另外三位同僚的头上。这三人分别是陈升之、王安石、王珪。这四人在嘉祐到熙宁年间先后成为宰相,后人将他们先后拜相看成是当年四人头簪“金带围”以至祥瑞降身的结果。
宋代文人雅士不仅在头上插花,还在室内精心布置花卉,在户外进行“瓶供”或“盆供”。对于他们而言,插花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因为中国人自古就喜以花为伴,将花当成有生命、有灵性的朋友,把树木花草人格化。相对来讲,宋代文人更偏爱代表高尚品质的梅、兰、菊等花卉,插花时追求一种天然之美。因此,选择的花材不在多寡,更不在是否名贵,而在于制作时的“走心”。他们会根据花的寓意、花本身的自然形态选择适合的花器,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比如梅花被称为“清客”,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特征,他们在插花时就会选择简单、质朴的花器,根据梅花或直立、或倾斜、或弯曲、或下垂的自然形态巧妙布局,形成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得法的构图,营造“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天然意趣,正所谓“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这与他们精神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不谋而合,成为东方式插花艺术的典范。
当时,就连皇帝宋徽宗赵佶也对插花情有独钟。他不仅亲自指导宫廷插花师,还亲自撰写了插花专著《宣和画谱·花鸟叙论》,对插花艺术进行深入地探讨。在他的推动下,插花在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流传。
两宋时期的民间,各类花材会被切成花枝或做成盆栽沿街叫卖,展现了插花在宋代的商品化。“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淳熙十三年春,诗人陆游奉宋孝宗之命,来到都城临安(现杭州)觐见皇帝。正值梅雨时节,陆游躺在客栈的床上,听着雨声,辗转难眠。次日清晨,这位宋诗名家听到沿街卖花的吆喝声,写下了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在当时,对于临安城的百姓而言,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卖花声。也难怪才女李清照能随时在“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了。
明代出现很多插花专著,如袁宏道的《瓶史》、张谦德的《瓶花谱》等。这代表着插花艺术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明人在插花时非常注重容器的选择与环境的营造,以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陈洪绶的《玩菊图》,绘着三朵菊花插在细长的瓶中,放置在石头上的画面,长瓶、菊花,都体现出疏朗的气质。而李方膺的《酒坛插牡丹》则画着壮硕粗糙的酒坛中插入雍容华贵的牡丹,粗壮与华贵相映成趣。
清代插花理论更加成熟。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提出“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等。另外,他还主张要对花材进行艺术加工,更独创了插花固定器,这对当时和后世插花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的主张,至今仍为插花界所称道,奉为东方自然式插花的插作准则之一。
清代满汉妇女以头上、衣襟上插花为时尚,逢年过节不但人要戴花,寿桃寿面、上供的月饼蜜供也要插花,有的还要作出吉祥图案,叫作供花儿。这些花一般为假花,以通草、绫绢、绒、纸为原料制成,当时统称为通草花儿,成为北京特产。在北京崇文门外的花儿市大街,当时以售卖鲜花、假花及唐花(热火熏制成的鲜花)闻名。因火神庙庙会之故,老北京称花儿市为“花儿市集”。在其他庙会或特殊节日,宗教寺院还会举办花展及比赛,热闹非凡,民间插花在这时达到鼎盛。然而,到了清末,由于国势衰微,花事也逐渐萧条,中式插花这一风雅艺术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国时期,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花店,用玻璃瓶插花装点居室被认为是一件时髦的事。
宋代传世名画《听琴图》(局部)中的插花以小鼎为花器,配上舒朗的清雅花枝,与听琴的意境相得益彰。
西方插花始于古埃及
西方插花始于古埃及,与东方插花的风格完全不同。在公元前2500年前的古埃及法老贝尼哈桑的墓壁上,就有瓶插睡莲的壁画。据说古埃及人把莲花看作掌管生命、魔法与生育的爱西斯神的化身,将其视为幸福、神圣的象征。当时的古埃及人已知道把花安置在有水的瓶中,使之不萎。睡莲后来成为宫廷插花与丧葬用花的重要花材。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供神用的鲜花,由花枝单独摆放发展成插入名贵的花瓶中。花枝在容器中的摆放也呈明显的左右对称形式。另外,当时古希腊有一种风俗,在少女出嫁前,房间放两个高约1米的瓷花瓶,每个瓶中插入三四枝桃金娘花枝,象征神圣的爱之女神守护并赐给新娘幸福。花枝插法左右对称。如插3枝的,中间高,两边低;插4枝的,中间两枝高,两边的较低,一字摆开,表现了西方插花标准形式的雏形。
之后,插花大多出现在欧洲教堂、宫廷等场合。14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插花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这一时期,受西方艺术中几何审美观的影响,当时的插花形成了传统的几何形图案风格。具体来说,多以口径较大的圆罐作容器,以草本花卉为主要花材,造型简单规整、花朵匀称丰满、色彩艳丽。
18世纪初,不少西方画家都喜欢以插花为主题作画,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写实艺术——绘花艺术。另外,此时的插花形象已出现在装饰品上,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如18世纪美国制作的亚麻被单上就印有一个大盆,插有郁金香、芍药、翠菊等组成的左右对称、近似梯形轮廓的插花图案,花色以红、黄等暖亮色为主,配以与之形成对比的少量蓝色花朵,使整体色彩艳丽而丰富。
19世纪中期,英国上流社会的妇人都会学习插花,并在餐厅、客厅、书房、壁炉及走廊上布置插花作品。这时的插花不仅为了展现美,还为了“炫富”,通过插花、园艺活动来展示家庭的财富和艺术品位。同时期的美国人最喜欢插制椭圆形花束,画家欧利文·塔比尔在他的作品《艾斯瑞尔的孩子和哥瑞福斯》中,哥瑞福斯手里拿着的就是椭圆形的花束。
以玫瑰、香豌豆为主的经典西方插花。
插花兴起现代风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巨浪横扫欧洲大地。随着中产阶级的悄然崛起,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开始追求更为自由、个性化的生活,这对插花方式产生极大影响。1945年,美国人发明了花泥,用花泥插花更简单、快捷,使花艺迅速商品化,插花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日常家居饰品。与此同时,日本花道传入欧美。东方插花与传统西方插花相互融合,形成了更能表达当代人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现代西方插花。之后,插花经常出现在社交场合,如婚丧嫁娶、访亲探友时,成为传递友谊,表达情感的高雅之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接待外宾、举办重大活动时常用这种现代插花。民间也喜欢用应季的晚香玉、荷花和茉莉等插花来装点居室。但更流行的是一种带香味的塑料花阡,这种花阡插花仿真性很强,一朵朵争相盛开,伸出鲜艳的花瓣,花蕊中不断散发出一股股香味,有玫瑰紫、粉红、白色等颜色,非常适合装饰和美化客厅和会场。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现代插花艺术大规模进入我国,插花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迅速复苏并发展起来。近年来,我国插花艺术在传承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各国、各地区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源于自然又胜于自然、线条简约而寓意深刻的现代风。
如今,无论是家居装饰、商业空间还是庆典活动、艺术创作等,都离不开插花的点缀和美化。随着人们对插花艺术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加深,插花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既有东方优雅,又有西方绚烂的现代插花。
花艺奇事
独一无二的另类“插花”
“插花”常见的容器有花瓶、花篮、花泥等,但也有人用另类材料来插花。法国现代花艺师Glenn Arvor利用各类蔬果来打造大型花艺作品,成为“插花奇人”。他将白菜、花椰菜等蔬菜水果当作“花瓶”用来插花。看似在“乱搞”的插花作品却颇具古典油画之美感。至于所用的蔬果——当然是当天吃掉或放入冷冻库内,避免浪费。
我国重庆花艺师郑巧雪则用各种“歪瓜裂枣”的花器来插花:摔碎的器皿,制作时压坏的陶器,甚至铁艺。这些异形花器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插花艺术品。
“我揉一揉眼睛,不敢置信,一大束插在垃圾桶中的花艺,华丽又自然,真是美丽。”一名走在纽约街头的路人惊喜地说。他口中“垃圾桶中的花艺”,是来自纽约的花艺设计师刘易斯·米勒的作品。米勒常在街头,用垃圾桶为市民插花。这种不同寻常的插花方式,为纽约街头增添了几分春色。
民族风情
欢乐的彝族插花节
以“插花”为名的节日,怕是只有彝族插花节了。这个充满浪漫与神秘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在云南省大姚县昙华山区举行。
相传,彝族先民为了纪念一位美丽善良、英勇献身的姑娘咪依鲁,便在马樱花的开花季节采花纪念,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插花节。这一天,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独特的节日。插花节以“花”为主题,人们从山中采摘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及神位上,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整个昙华山仿佛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到处洋溢着花香和欢声笑语。节日期间,彝族群众还会举行盛大的祭花神仪式,祈求花神赐福给人类,带来世代安康和幸福。在秀丽的昙华山上,人们对歌、跳左脚舞,载歌载舞地尽情享受节日欢乐。本版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