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本刊记者 崔晓萌
五一前后,胖东来接连遭遇两场舆论风暴。
先是自媒体“柴怼怼”发布视频,指其玉石产品存在“暴利定价”,在短视频平台掀起#胖东来智商税#话题;几乎同时,江浙地区冒出一家名为“胖都来”的连锁超市,高度模仿胖东来,借品牌声量快速扩张。
这两起事件,就像两面镜子,照出知名企业在流量时代面临的双重挑战——既有恶意造谣的舆论暗箭,也有投机取巧的侵权明枪。
当“流量至上”成为部分自媒体的生存法则,企业声誉便成了易碎品。“柴怼怼”们深谙眼球经济逻辑,用“成本几百卖几万”这类极具冲击力的表述制造话题,却对珠宝行业的设计、质检、售后等隐性成本避而不谈。这种断章取义的指控,本质上是利用公众对专业领域的信息差进行情绪收割。
胖东来和当地行政部门的应对值得借鉴:及时发布声明,公布前三月销售数据,并提出顾客可通过权威检测鉴定机构进行第三方检测;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胖东来产品随机抽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产品质量、毛利率等都没有问题。
来源:许昌时刻近年来,网络“黑嘴”伤害企业乱象屡禁不止,企业若不能像胖东来一样迅速构建“事实防御体系”,很容易在舆论漩涡中陷入被动。
比谣言更隐蔽的威胁,是形形色色的“碰瓷式营销”。“胖都来”们玩的是文字游戏,钻的是商标注册的空子,靠近似名称和装潢在市场中“搭便车”。这种行为不仅涉嫌侵权,更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看到“胖都来”三个字后,让人不由想起康帅傅、雷碧、六个核弹、河底捞……这暴露出有些企业试图借他人品牌价值牟利的投机心态。如网友所言:如果一个企业连名字都要去蹭别人,能走远吗?
胖东来的反制手段清晰有力。迅速启动法律程序追究名称侵权,用法治手段守住知识产权的防线。
两场风波背后,折射出营商环境建设的深层命题。保护知名品牌免受谣言中伤和恶意侵权,离不开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2025年“清朗”行动将“整治涉企网络黑嘴”列为重点,司法实践中也逐步确立“网络言论需尽事实核查义务”的原则,这些为企业维权提供了制度支撑。
但话说回来,企业名声大也意味着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舆论搁在放大镜下加倍审视。信息时代,“经得起挑刺”是一个企业的真本事。
将外界的监督压力转化为自我革新的动力,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才是应对舆论监督、维护品牌形象的根本办法。
当企业站上行业潮头,既要学会在舆论风暴中搭建“防波堤”,更要在品质阵地上修筑“承重墙”。要相信,恶意攻击终将随流量退潮,而扎实的品控和诚实的运营,才是抵御一切风险的坚实底盘。
责编: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