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迎来重大发展里程碑:16年累计生产原油2000万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把世界一流大油气田建设推向新阶段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标准化井场2009年8月12日,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前身超低渗第四项目部组建成立。成立之初,原油年产量仅有36.7万吨,面对储量、资源不落实、生产配套设施不完善、人员少、发展任务重等困难,该项目部迎难而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夯基础、快发展、促和谐”为总原则,立足实际,科学发展,把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技术攻关作为上产的三大“法宝”,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质量和效益,强化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了适用镇原超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增储、储层改造、油田开发、采油工程、地面优化五大技术体系,探索出了符合镇原超低渗油藏的管理经验和模式,走出了一条低成本、经济有效开发超低渗透油田的新路子。2013年10月份生产能力突破百万吨,提前三年完成了长庆油田公司制定的80万吨发展目标;2015年2月9日,超低渗第四项目部举行揭牌仪式,迎来了继“跨越百万吨”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正式更名为采油十一厂,原油年产量122万吨。
从开发初期的“名不见经传”难以形成规模的小油田,到开创出侏罗系高效开发典范,在能源报国的征程上,采油十一厂始终直面问题,刀刃向内,不断挑战极限,紧紧攥住“磨刀石”里的每一滴油。成立16年以来,该厂连续9年超额完成产量任务,连续8年荣获长庆油田公司QHSE管理金牌单位,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不断彰显担当作为。
明势方能谋势。该厂树牢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理念,探索形成适应该厂侏罗系全生命周期开发稳产模式、高含水重构驱替稳产模式、套损区重建驱替稳产模式、三叠系完善驱替稳产模式的“四大稳产模式”,并探索形成了一套侏罗系油藏剩余油精准描述、评价和挖潜技术体系,总结出井网优化、超前补能、储层保护、措施改造、工艺配套“五项集成技术”,镇277实施开发调整以来,全区采收率提升3.3%,低效开发油藏重获新生。并通过加大欠注井治理、强化注水时率管控,精细注水,采出水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9.0%,超期三年未检串率下降至2.1%,注水井措施有效率提升11.2%……刷新一项项纪录的背后,是技术“量”的沉淀和“质”的飞跃。
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大监控”模式改革效率跃升在确保生产运行高效顺畅的基础上,该厂创新推行“3+4”“大监控”劳动组织架构和基于数智化配套下的“大监控、大调度、大保障”运行模式,实现“调控中心远程支持+区域集中控制+场站无人值守”,全厂无人/少人值守覆盖率达到100%,生产效率提升20%,激活了采油十一厂转型发展“活力源”。同时,该厂还联合华为公司建成长庆首座无人巡检智能井场,巡检工作量下降90%,生产运行效率提升50%,打造数智转型样板。并结合昆仑大模型规划,完成镇北油田智慧采油管理区建设方案编制,全力打造中石油智慧管理标杆。
长庆油田庆阳新能源基地建设暨50万千瓦风光一体化项目既要能源安全又要绿色发展。近年来,该厂将新能源业务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统筹成立新能源建设专班,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仅2024年累计建成193座/30.08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日发电能力同比提升2.2倍,全年发电3179.67万度,减排二氧化碳2.52万吨,等效植树量173.2万棵,新能源开发建设取得实质成效,保证“第二曲线”持续上扬。
2025年,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转变思想观念,加快转型发展,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2400余名干部员工以加快油气勘探开发,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稳产上产核心工作,深化品牌建设,狠抓安全环保,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及队伍建设,全力维护和谐稳定,为建设世界一流大油气田作出积极贡献。(王富萍)
责任编辑:李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