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调度指挥部部长宋涛:
大港码头上的“智慧接船人”
近日,宋涛在研究技术攻关方案。本报记者 赵 杰摄本报记者 王育民
4月25日9时,渤海湾曹妃甸海域晨雾散尽。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曹港矿石码头”)泊位上,万吨巨轮依次靠泊。数十米高的大型卸船机挥舞“钢爪”,将货轮中的铁矿石抓运至传送带。
此刻,曹港矿石码头调度指挥部部长宋涛正值守在集控中心的大屏幕前,时刻注视着船舶装卸和堆场输运情况。
“80后”宋涛是沧州人,从小生长在大海边。2011年,他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曹港矿石码头,开启了逐梦北方大港的人生旅程。
“刚来时我在设备部当技术员,后来当了卸船队队长,负责公司所有港机设备运行和维护保养。”宋涛说,自己职业生涯中那些高光时刻,都与港口发展中的大事相关。
最值得一提的大事,是2015年11月16日40万吨级矿石大船“宏远”轮首航曹妃甸港区。
大船靠泊,是对港口码头接卸能力和水平的考验。面对40万吨级大船,宋涛带领团队在无同类型矿石船舶作业经验的情况下,提前研究船型特点,结合卸船机参数反复钻研提质增效的工艺方法,最终通过应用自主研发技术“新型桥式卸船机作业方法”,采用“奇偶成行、隔行抓取”,创下1.31万吨/小时的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
2022年9月22日,曹妃甸港区实现了40万吨级大船满载靠泊,成功打通直达外海的渤海湾深水航道,极大释放了曹妃甸的深水大港潜能。宋涛作为满载靠泊项目攻关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了项目论证、编审等工作,在无前人涉足、无经验可循、无资料可考的艰难背景下,又一次与北方大港共同迎来高光时刻。
近年来,智慧港口建设风生水起,宋涛带领团队站风口、立潮头,于2021年成功研发出矿石码头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实现了2人在集控室远程监控6台设备自动作业的功能,一次性节省成本1200万元。
2023年,宋涛又将目光瞄准了卸船机自动化技术这一港口行业的前沿课题。
业内人士都知道,由于卸船机作业非连续、工况非标准的特点,卸船机自动化技术已成为国内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后一道壁垒”。其中,激光扫描成像技术、抓斗轨迹控制技术和抓斗防摇算法更是行业公认的三大“卡脖子”技术。
宋涛说,搞创新,就是要“啃最硬的骨头”。他向记者科普:激光扫描成像技术就像是卸船机的眼睛,决定着卸船机抓哪里;抓斗轨迹控制技术就像是卸船机的大脑,决定着卸船机怎么抓最高效;抓斗防摇算法则是卸船机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前提,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
“最难啃的硬骨头”要数抓斗防摇算法。
宋涛至今记得,2023年4月到5月,团队一直在论证、编写抓斗防摇算法,但试验过程中抓斗摆动幅度始终达不到预期,始终无法找到抓斗防摇和运行速度的最佳配合参数。
一筹莫展之时,宋涛大胆决定:“归零”,一切推倒重来。
接下来又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缺乏技术参照,宋涛就重新建立了一个可变摆长的单摆模型,从最基本的物理定律中一点一点地推导;无经验可循,他就带团队查阅大量书籍文献,演算了数千张计算手稿;理论和实际有偏差,他们就反复地修正与验证。经过上千次数据采集、修正,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抓斗防摇算法。
“这套抓斗防摇算法的使用,能够抑制40米高空作业中72吨抓斗的摆动。”宋涛自豪地告诉记者,2023年6月底,他的团队完成了卸船机自动化系统的自主研发,实现了从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生成策略到自动作业的全过程自动控制,成为国内首个由企业职工完全自主研发的卸船机自动化系统。
“港口接卸进入智慧时代,人的智慧不可替代。”宋涛说,无论是大船时代的提质增效,还是智慧港口的技术创新,人永远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
在曹港矿石码头办公区,宋涛创新工作室的标识格外醒目。
“这个LOGO是由‘CST’三个字母组成的抽象的‘匠’字。C代表曹妃甸,ST是‘宋涛’首字母。”4月29日,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宋涛说,工作室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工作室创立10年来,已培养省级以上先进人物20余人次,完成技术改造百余项,累计创效1.5亿元。